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06|回复: 0

与年轻教师们谈谈“蓄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25 23: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年来,本校来了许多年轻老师。不经意间发现,有些年轻同仁们在工作中很快陷入窘境,面对学生的曾经热情正在被销蚀。本人多次抑制不住想说点什么,又顾忌因此使老同事们误会,心生不悦。思虑再三,觉得还是不吐不快。因为遭遇此等窘境的年轻教师是个普遍现象,错过时机,许多现在年轻的园丁们,可能再也没有机会走过困境。余行将走下讲台,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多年的执教体会奉献给年轻的同仁们,希望能够帮助他(她)们体会到杏坛耕耘的愉悦,惠及桑梓儿孙。本文涉及到老教师们的一些提法,绝无具体所指,也绝非本校的独有的现象,希望老同事们理解,助晚辈们解决解决工作上的难处。

  这个话题颇具争议,常常被一些卫道者抨击。可却是余三十来年执教生涯的真实感受。教师与学生这对“矛盾”,存在着许多的对立统一。可哪些应该对立,哪些应该统一。却很少有人说得明白。此文也不探讨那些“该与不该”,非教育界的朋友看个乐子,业界朋友若觉得有些许参考价值,就捉摸捉摸。若能对朋友们的工作有所裨益,也不枉余三十来年的执教辛酸。

  余“气势”一说,与当今盛行的被特色了的“师生平等”观念相矛盾。国人对于平等,就象对于自由一样,缺乏理性的认识。平等并非形式上的高度一致,而是人与人之间人格、机遇上的公平待遇。许多业界同仁在现实工作中,必定常常遇到有些老师在学生面前就象有瘆人毛似的,学生一见其就乖巧地顺从。可是有些老师,本来学生挺安静的,一遇到其就兴奋得难以控制。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就是一种心理较量。你征服不了学生,学生也就不“亲其师,而信其道”了。今天就与业届同仁们谈谈征服学生的“势”。从物理学上讲,“势”必须有高度优势。老师之于学生,光有学识上的优势还不够,要想让学识上的优势作用于学生,还必须具有伦理与心理上的优势。所谓“伦理”上的优势,就是客观存在。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这个道理。当今理念把与学生沟通逻辑曲解为“平等”,说什么师生要象兄弟姐妹一样。纯属屁话,爹就是爹,怎么能与爹称兄道弟呢!一但这种伦理上的优势被破坏,再想让学识上的优势有效地作用于学生就十分困难了。其实,“与学生要象兄弟姐妹一样”只是种比喻,指扫除学生与执教者之间的代沟,打开学生的心扉,洞晓学生的内心世界,使教育做到有的放矢。

  这种效果,可以通过感情交流来实现。并非不要“纲常”。当一个孩子对老师失去敬畏长辈般的情感时,教育尤其是面对未成年人的基础教育效果就可能大打折扣。

  为什么说“可能”呢,因为根据教育对象的素质差别,“折扣”幅度是有着显明差别的。一般重点校,重点班里的“高素质”的孩子,这种折扣不会十分显著。可是面对绝大多数重点校里的普通班与数量众多的普通校里的孩子,这种“失势”就后果严重了。

  维系老师对于学生的这种“势”虽没有什么固定的原则,但也并非没有一般规律。下面首先说说针对非特定学生群体的一些做法。平日里,老师对于学生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势。所谓身教胜于言教,为师者还是有必要讲点“师道尊严”的。老师在学生面前必须端庄严肃。和蔼可亲可以,但不能滑稽。所以在校园里(包括在办公室),言谈举止都必须注重对学生的影响。古语讲,宁可湿衣不可乱步。意思是说,当老师的,即便是在雨中,也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形象,不能把狼狈的一面透露给学生。

  一次笔者的学校召开全校师生大会。结果中途下起了大雨,学生们产生骚动。然而可最可悲的是在场老师们大多都狼狈地抢伞避雨,主持会议的老师慌乱地允许学生从教学楼唯一打开的一个小后门回教室。上千个学生,一个只能容两三个学生并排入楼的小后门。除笔者所执教的八个班学生外,都纷纷拥挤到入楼的小后门前……

  笔者拒绝了学生递上来一把伞,笔直地站在自己的学生们面前。许多站起来的学生见状,慢慢地坐下。笔者指着身后的小门说:“现在大家挤过去能进去吗?既然进不去,是狼狈地挤在门前淋雨,还象老师这样享受一下这(指着天)大自然的恩赐?”下面几百个学生慌乱情绪一扫而光,挺起了胸膛稳稳地坐在自己的凳子上。

  望着门前乱哄哄的其他年级的同学,笔者问孩子们:“你们自豪吗?”

  学生们齐声回答:“自豪!自豪!自豪!”。

  你们自豪什么?

  孩子们被笔者问得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

  笔者告诉孩子们,人生的成长需要“经风雨,见世面”。你们今天就经了风雨了!这风雨可怕吗?可怕吗?

  孩子高声齐答:“不可怕。”

  所以呀!不惧怕风雨的人,是有权力自豪的。如果你们连大自然的风雨,都经不起。那么怎么经受得起人生艰难险阻的风雨呢!老师,为你们的勇气而自豪。

  【对于“经风雨,见世面”的解释,一方面是等候进楼时间的需要,也是向学生们传递健康人生观的信息,还是为了避免对那些抢着进楼的其他年级的师生产生不必要的刺激】

  一段时间发自内心的对话,挤在门前的其他年级的学生都已经进了楼了,笔者要求孩子们右手拿着自己的凳子,站成两队(男生一队女生一队)回教室。有些瘦小的孩子,虽然一支手拿着凳子有些踉跄,却也不忍换手破坏回楼队伍的整齐。

  这种举动,就是蓄势。如果业届同仁们懂得平日里如此蓄势,你就具备了征服学生心理的基本条件。可是只有蓄势还不够,还需要如何运用“势”。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虽然没有什么教育的公式可供业界同仁们套用。但有些细节还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第一,不要回避学生目光。

  从事教育职业的人都应该懂得,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虽然孩子们还小,无法通过这种心灵的窗口窥透老师的内心世界。但是老师眼睛里透出的一些信息,孩子们还是能够感受到的。所以,当老师的千万不能在学生面前露怯。无论在哪种场合,老师看学生时,切记不要主动回避学生的目光。回避学生的目光,就给学生传递一种怯懦的信息。有种说法叫“目光咄咄逼人”这就是“势”的效果。

  在与学生对视时,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回避老师的目光。可是现在的孩子,从小在万般宠爱下长大,不似从前孩子心理那么脆弱,在与老师对视时,毫无惧意。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内心没有那么多顾忌,所以常常会有僵持对视现象。这种情况下,僵持下去也不妥。尤其是一些男老师与女学生长久对视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猜忌。那么这种情况就需要当老师的细心体会体态语言对学生的影响。笔者常常采取变凝视为散视状态来对待。就是不改变目光方向,但目光不再集中在学生身上的某个具体部位,用那种眺望远方的目光,类似思考问题的目光,应对学生的凝视。

  这种处理方式也可以用在课堂上。授课过程中,常常有学生在下面搞小动作,精神溜号。直接用语言提醒与制止收效甚微,往往还会激起学生的逆反。教育是种欲速不达的活动。尤其是授课时间有限,对此类学生的语言教育会耽误授课进度。所以,采用体态语言教育应该是首选。体态语言的应用,笔者在《驾驭课堂的艺术》与《驾驭课堂的艺术之声驭》等几篇文章中有较详细阐述。这里只谈一个细节“目驭”。原文中没有用这种提法。在此是为了强调处理用目光驾驭课堂的一种窘境处理方法。

  课堂上,通过其他手段吸引溜号的学生注意老师的目光,通过目光(附带一种嗔怪的表情)传递慈爱的提醒,比生硬的语言提醒往往更有效果。可是这种作法,也容易出现对视的僵持,用上述方法处理,可为变换其他教育方式提供机会。同时这种目光,传递给学生的有老师的失望信息,有时也会起到意思不到的效果。

  【《驾驭课堂的艺术》一文被网上广泛传播,多有未注明原作者的情况。此文最早发于“八斗文学”,请读者自行通过发表时间鉴别真伪。在网上可用“驾驭课堂的艺术+褦襶子”进行搜索。早些年发此文时,网上没有与“褦襶子”重名的。】

  第二,不要与学生抢着讲话。

  老师与学生抢着讲话,即便学生接受了,当老师的也“失势”了。绝大多数的老师不注意这点,在与学生群体交流时(包括授课活动),往往学生不肃静,他(她)就提高嗓门。现在有许多学校的老师,不是想办法去解决这种交流障碍,却拙劣地用起“微麦”①,尤其是许多年轻老师,上课“全副武装”,身上挂着微型扩音器与耳麦,学生在下面说学生的,他(她)在上面讲他(她)自己的。我们姑且不说这种“交流”的效果,就是“微麦”本身长期使用,也是对身体存在着危害的。有些老师经过多年的使用,发现自己的听力衰弱,情绪烦躁、失眠,至于有没有放射线其他方面的危害还无从验证。

  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老师的语言是有亲和力的。通过“微麦”与学生交流,这种亲和力就被滤去了。语言也是存在“势”的,如果教师懂得在语言上“蓄势”,即便学生正在乱哄哄一团,只要听到老师的话音,就会立刻肃静下来。

  人的大脑神经存在着交互抑制功能。一个新的兴奋灶的产生,会抵制原有旧的兴奋灶的兴奋。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学会从生理与心理两个维度对学生进行教育。上课学生溜号,通过吸引这部分学生注意力的方式,在学生的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兴奋灶,抑制导致学生溜号旧兴奋灶,然后再过度到正常听课。这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作法虽然繁琐,却比简单地“责备提醒”要有效果。

  初高中学生,正处世界观形成时期,尚不能象成人那样理性地理解日常事物。如果不给学生一个反应过程,简单地制止,很难起到抑制导致学生溜号的旧有兴奋灶的兴奋。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可以走到溜号的学生座位附近(一般老师走到学生跟前他们就不会再在下面开“小会”了),用突然变换的语速、音调讲课,吸引学生注意,然后再回到讲台上,用善意的嗔责表情向学生传递刚才走近他座位讲课的原因。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溜号的兴奋灶就会被缓慢地抑制。如果再发现这个学生有溜号迹象时,就提问他(她)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提的问题,要避开刚才学生溜号时讲的内容,甚至提问点前面学过的关联内容也未为不可。还可以顺便把新旧知识联系强调一下。总之就是要让学生回答上老师所提的问题。在学生大脑里创造一个“自豪”的新兴奋灶。

  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过程。简单的理论,只能作秀。不用这种具体事例说事,就解决不了现实问题。不但课堂上老师不能与学生抢着讲话,就是在课外教育活动中也不能与学生抢着讲话。老师讲话,学生就必须静听。要向学生晓谕换位思考理念,既然自己说话需要别人听,就得学会听别人要讲话。当老师的,哪怕你只要与学生抢着讲话一次,你语言上的“势”就不复存在了。

  与学生抢着讲话在现实教育活动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所以,要尽量不与有这样习惯的老师共同面对学生。因为,他(她)们与学抢着讲话,你若在场,他的语言上的“势”失去了,你的语言上的“势”也会受到削弱。与学生抢着讲话是最拙劣的教育行为。如果你开了此先例,你要想当一个好的老师,就非常困难了。

  以前期中、期末大型考试,学校都会把学习成绩最差的那批学生集中到最后一个考场,由笔者进行监考。结果这个考场最省事。即便有学生蠢蠢欲动,笔者也会用体态语言制止。直至本场考试之后,再对这场考试进行总结。经过几场后,学生接受了笔者的理念与程序,抄袭现象不见了。学生开始珍惜自己的人格尊严。

  语言上的“势”还在于语言的通俗性。如果你讲话学生多数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就会对学生有慑服力。倘若一个老师讲话没有新意或云山雾罩,学生听起陈词滥调,只要你张口,孩子们就会反感。说话是要根据受众确定表达方式的难易度的。即便如此,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千差万别,也会常常出现学生没有完全弄懂老师意图的现象。一般遇到这种现象,老师要找个适当的借口,声明学生理解能力强,肯定听懂老师的话了。大多数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不会表示自己没有听懂,而且为了表示自己理解能力强,听懂老师的话,还会接受老师的心理暗示,顺着老师的引导取向,配合老师。如果学生当面表示自己没有听懂老师的话,老师也可以当面表扬该学生具有科学家的较真劲,然后告诉学生约定个时间进行深入探讨(之所以这么说就是要提升学生的品位感)。

  在给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监考时,笔者在考试前告诉学生们:“你们这个考场的同学,都是学习成绩水平同一档次的,你抄他的,他抄你的,能够抄到的正确答案都是非常有限的。抄出来的成绩非常有限,基本不会抄出高于你们实际学习水平的成绩来。你们唯独能够从抄袭行为中得到的就是品德上的瑕疵。做一件达不到目的事,还要从中给自己增添污点,这是对自己智慧的否定。通俗地说,就是反映你的学习成绩差,并非不用功所致,是因为你的智力比较差,白话讲就是有点傻。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即要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更不应该做傻事。大家是选择作一个正直聪明的人,还是选择作一个傻子,就看大家考场上的表现了”。

  短短一场考试,容不得你来个长篇大论的式的说教。可是太简明扼要了,又无法让文化素养低的孩子们(都是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

  一般监考要安排两位老师,如果被安排的另一位老师知晓笔者常年监考的模式,或者表现欲不强,就会收到上述效果。可有时遇到一位比较“负责任”的老师,他(她)就会在考试前批评这些孩子一番,甚至常常用些蔑视的语言。结果孩子原有的那点虚荣被刺激得荡然无存。整场考试就难以顺利了。

  其实越是学习成绩差的淘气孩子,心理越脆弱。虚荣心对于这类孩子是非常宝贵的,善加呵护,引导得好,就能成为自尊心。稍有不慎,就会使孩子们破罐子破摔。语言上的蓄势,即需要注意说话的时机、语调上的抑扬顿挫,更需要讲话内容上的艺术性。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通俗语言与之交流。

  第三,心理上的自信。

  心理上的蓄势,是最难的。俗话说,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许多老师站了一辈子讲台了,可是面对“个别生”仍然心理打怵。年轻教师就更难摆脱这种心魔。许多业届同仁们大概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面对蛮不讲理的学生往往“退避三舍”。这种做法,会很快被学生们知晓。从小在“听话”教育成长起来的孩子,在遭受强迫的同时,也具有较强烈的征服感。既然长期被长辈征服,那征服师长也就最能满足其被强迫的委曲。可是家长与他们有血缘关系,又是生活上的依靠,老师就成了他们宣泄的对象了。

  学习不好的孩子大致分两类,一类是过度被管制,最后产生逆反。这类孩子你越让他向东,他越向西;另一类是长期无人管,受环境影响形成恶习。这类孩子,往往与老师对着干是想引起周围人的注意。这两类现象已经得到世人的关注。只不过许多国人没有注意到,这两类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长期被“强迫”。前者是被人为强迫,后者是无助之下被生活环境强迫。所以在对抗教师过程中,他们能够得到报复的快感。但事情都是有着两个方面的,这些受过“强迫”的孩子,都有欺软怕硬的习性,如若老师能够气势上压住他(她)们,他们是能够屈服的。可是你若被这两类孩子拿住,那你恐怕就很难再驾驭这样的学生了。

  面对这样的孩子,作教师的必须首先在心理上有征服者的自信。当你教育这样的孩子时,内心中要坚信,孩子必定会接受你的教育,必定会按着你的要求去做。如果你心理有半点遭到他们拒绝的忧虑被孩子们发现,你就会输在首轮较量上。从事教育工作,要特别注重首因效应。那么如何才能战胜心理上忌惮,以十分的气势震慑住这样的学生呢?

  首先,执教者必须弄清,你能够回避这项工作不?如若不能,就必须硬着头皮去做。但光有勇气还不够。忌惮被拒绝是人的本性。要想战胜这种心理畏惧,就要有进退自如的本事。所以笔者常常告诫年轻的教师们,在教育学生问题上,要进退有据。就好比演员上台前先给自己留下梯子,别演砸了没有退路。只有有了退路,胆气才能壮。只是这种“梯子”不能轻易让学生感觉到,展示给学生的就是老师“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绝,否则效果就将受到削弱,甚至难以产生显著效果。那么什么才是教育这样学生的“梯子”呢?

  笼统地说是应变能力。下面举几例来说明一下,面对这样孩子的抗拒应该如何应变。通俗地说,就是在教育这样的学生前,你要把学生接受与拒绝的两种情形都考虑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做好应急预案。一次笔者在上课过程中,有一个学生在下面玩手机。笔者暗示其把手机收起来。可是这个学生根本不理会笔者的暗示。这时笔者已经预见到,接下来的师生交流可能不畅,对这个学生的教育会很棘手。

  所以,笔者设计一个与授课内容相关联的程序,对学生讲:【有同学觉得被老师批评是最悲哀的,大错特错。老师就好比一个镜子,老师的批评就好比照出学生脸上的一块污渍,并告诉了同学。聪明的同学会接受老师的提醒(批评),擦去脸上的污渍。愚蠢的同学会为了面子,拒绝承认脸上有污渍。可是人们都长着眼睛,脸带污渍同学就会成为笑料。

  老师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多年前有两个农村的年轻小伙,想到城里碰碰运气。那时还没有那么多农民工,农民进城一切都是陌生的。一想进城最紧要的就是吃饭与上厕所了,于是问一个进过城的长者,如何在城里找饭店和厕所。已多年未再进过城的长者告诉他们,城里的饭店里都是贴着磁砖的,并领着两个年轻人到家里的灶台上,看了看村里仅有的一个镶着磁砖的灶台。然后告诉他们,在城里找厕所,闻着臭味就能找到。

  两个村里的年轻人进了城。没想到多年的发展,城里已经大变样。饭店门脸装饰得非常亮堂,二人怕饭菜太贵没敢进。一日二人来到一家大型商场。见到商场里有卖快餐盒饭的,于是两人各买了一盒。可是商场人来人往,二人找不到吃饭的地方。转来转去,发现一个挂“WC”牌子的房间,往里面一望,里面墙壁上都贴着磁砖,而且还有座位(扣着盖的坐便器),于是二人进去端着盒饭坐在盖着盖的坐便器上吃了起来。

  吃着吃着,进来一个城里人。见两农村模样的小伙子坐在坐便器上吃饭,笑得都直不起来腰了。二人被笑得发毛,就问这位小哥笑什么,城里人告诉他们这里是卫生间,见二人还愣愣地看着,就解释说就是厕所。其中一位农村小伙偷偷站起来掩上饭盒,拉着另一位村里的小伙往外走。可是被拉着的小伙就是不走,并在城里人面前对着村里来的同伴说,要走你走。我还不知道这是厕所,我就愿意在这吃,谁管得着吗?人越聚越多,先站起来的农村小伙溜出卫生间。那位为了面子不肯认错的农村小伙,坐在坐便器上继续慢条斯理地吃着。最后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商场工作人员强行请出卫生间。成了众口相传的笑料。

  同学们觉得,两个年轻人哪个更聪明?假如是你们,你们会怎么做?是继续坐在坐便器上吃饭,成为众人的笑料。还是象那个敢于面对现实躲出去,迅速被人们淡忘,开始新的生活的农村小伙?

  选择哪种做法都是你们的权利。如果你们选择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识不足而知进,老师就助你们实现开始新生活的愿望。可如果你们为了面子等一些虚无飘渺的虚荣,甘愿放弃对美好未来的追求,那为师也只能无奈地尊重你们的选择。因为作为老师没有强迫你们接受教育的权力。

  老师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所有情感。你们决绝的拒绝,会大大削弱为师助你们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直到不得不放弃。教师的祖师爷孔老夫子,三千弟子才只有七十二个贤人。老师教不明白几个学生再正常不过了。站在师长的角度,老师能够接受你们犯许多严重的错误,可是不能接受你们不敢正视自己的过失。因为这意为着你们拒绝接受老师的教育。那为师除了无奈也只能是无奈了。】

  这种铺垫,让作老师的在随后可能发生“拒绝”的情况下,有了下台的台阶。更让学生们懂得了拒绝接受教育的危害,警示学生不要轻易地拒绝接受老师的教育。接受老师的“教育”,会得到老师的谅解。除了灌输这种理念,还要用行动给学生定心丸。课堂上没收学生手机之类的东西时,要放在讲台上学生看得到的地方,以此暗示会在下课后还给学生(或明确告诉学生下课时取回去)。除了可能造成他人伤害的凶器外,尽量在下课时当众警示学生后归还。

  一堂课,讲这么些道理。需要占用相当多的时间。多数业界同仁,是不忍用这么多时间如此耐心,对待少数抗拒教育的学生的。这种作法固然不能常用,可是如果能起到软件的作用,能让学生们从中长期受益,还是很有必要的。良师与庸师的区别就在于,良师受到学生决绝拒绝时,屡屡产生放弃的念头,却屡屡不放弃;庸师在受到学生决绝的拒绝时,毫不犹豫地放弃。

  除了进退有据,教师的阅历与学识也是心理“蓄势”的有效途径。网络时代的未成年人在受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许多与其年龄不相适应的反应。所以当老师的不能闭门造车。一次课堂上,有个刚刚转入本校的学生在下面听手机音乐,笔者几次暗示无果的情况下,用手指了指这个学生。不想这个学生反应意外的强烈,当众叫嚣“你再指一个”。笔者马上明白这个孩子大概是看球类比赛看多了,把笔者指点他的提醒,视为球场上的污辱人的手势。于是在这个学生气势汹汹站起来时,立即质问他:“你是刚从外国回来吧!外国人的观念应用得挺快呀!这里是中国。在战场上杀敌越多,功劳越大。可以被人们当作英雄一样膜拜。可是如果在和平社会杀一个,就成了杀人犯,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遭到世人的鄙视。同样是杀人,意义却大相径庭。在日本,被人称作乌龟是祝贺长寿,在中国称人乌龟就是骂人。你是不是做梦出国了?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都是用这种方式,还从来没有哪位同学把足球场上“洋骂”捡来自己受用的。这里是球场吗?

  这个学生当众无语,片刻后自言自语嘟囔一句:“我说不过你!”,尴尬地坐下了。笔者转为和蔼的态度对这个孩子说,你大概是看西方人节目看得太入神,产生错觉了。将来真的有本事出国到洋人的世界,再入乡随俗不迟。这个孩子是毕业前半年多转入本校的,此事件后,直至毕业,都没有再拒绝笔者的教育。

  有一些老师,钻研本学科教学钻研得过于关注,基本不注意本学科以外的内容,更绝少关注时事新闻。教学内容严重与现实脱节。对于学生的一些日常反应,更茫然不知其因。经过此类铺垫后,就会达到心理“蓄势”的效果。再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就不会再打怵了。

  注释:

  ①微麦,一种类似导游挂在身上的微型扩音器。

  笔者建立一个交流教艺,规避职业风险,提升教育效果,降低职业压力的QQ群“班主任工作撷英(群号:255418306)”。【本群仅供交流教艺!禁发各种商业广告!若有与教艺主题偏离太远的话题,请群友之间互相双击各自群名片私聊!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请大家不要象某些网友一样,看任何文章都觉得不够满足自己的所有愿望!本群的主旨就是探讨“规避职业风险,提升教育效果,降低职业压力”行之有效的工作途径!其他话题建议私聊!本群不要求实名,入群的朋友请将群名片改为“所在省或市或县+网名”目的是让群内朋友,了解教育区域性特点。有愿望的网友可以扫码入群,也可以通过搜索群号入群。入群请注明“撷英”。入群后也可以将热心教育的朋友拉入本群。本群来去自由,可自由地进来,也可自由进离开,还可自由地再进来。只是话题必须是与探讨教艺有关。离题太远,会被提示私聊,不听劝谏的,会被禁言一天、天周、一个月不等的时间。期间只能看群雄交流,阅读本群空间材料与所转同教育相关的帖子。如果属于不慎逾矩,请与群主说明解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4-4-17 06:26 , Processed in 0.038266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