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4"><font face="楷体_GB2312"> </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3300"> 前些日我的《历史文革》发表后,部分网友有异议,至少说和我的观点有出入,现整理如下:<br/> <font face="宋体">丝绸之路</font>:<br/> 改革开放是历史的潮流,大势所趋,任何人也阻挡不了。闭关自守只会落后挨打。文化大革命的积极意义恐怕就是大刀阔斧的整顿吏治了。贪污腐败无处藏身。<br/> <font face="宋体"> 我的回复</font>:<br/> 这个观点恐怕差之千里了,如果不是文革,吏治也许会清明很多啊,腐败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那时我虽然小,但还是记得一些事情的,那时候同样是不送礼什么都甭想了<br/> <font face="宋体">丝绸之路的回帖:<br/></font> 角度不同,观点不同。最起码当时的社会有几个派别在互相揭短,互相监督的。当然我只是从一个角度去看。派别之间甚至大打出手,人性的扭曲另当别论。<br/> <font face="宋体"> 我的回复:</font><br/> 这确实是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似乎几派在相互揭短、“监督”,为什么那些大家都在做的“走后门”等问题哪派都没揭出来呢?我想还是需要再发个帖子讨论一番的<br/> <font face="宋体"> 挥笔畅想对丝绸之路的跟帖:</font><br/> 文化大革命时我已经22岁,目睹和参与之中。同意这样的看法。<br/> <font face="宋体"> 我的回复:</font><br/> 多谢光临。我只想送先生两句话:1、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br/> <font face="宋体"> 散打洛阳:</font><br/> 文革浩劫。<br/><font face="宋体"> 我的回复:</font><br/> 这个定位是正确的,但还不够,正因为没有彻底否定,所以才引起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的误解和别有用心的人的利用,同时也造成了思想界的混乱,这才应该是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br/><br/> 这里想要说的是“整治吏治”的问题,这是那些攻击改革开放政策的人们的主要理论依据,也是受就业压力困扰而发泄对现实不满的人们的“利器”。问题是这把“利器”到底有没有呢?<br/> 我上初中时,由于劳动好,学习也好,被学校推荐加入共青团,有关老师给母亲捎口信说我年龄小(当时14岁),不够入团条件,需要去做工作,后来还是通过了,没有关系自然是要被淘汰的。父亲被下放回乡后,先后在公社(乡)高中、县高中、教师进修学校、化工厂工作,除本身工作努力外,没有贵人相助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很多人认为父亲有本事,求他办事。我经常见到同学和小玩伴们晚上陪父母串门,当然和我一样是为父母探路的,先进去看领导家是否有人,然后告知来意。去时当然是孩子们提东西,无外乎是些吃的和特产,那时大家都没钱,所以很少有送钱的。<br/>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省城一领导子弟来到洛宁,写信要母亲帮忙安排个好点的公社,安排的公社当时是洛宁比较好的,离县城也近,但来人仍不满足,长时间不到岗,最后在母亲的“努力”下回到了省城工作。那时下乡的人很多,大多没回去,被招工和推荐上大学的都是干部子弟和有关系的,<br/> 网友说“当时有几个派别相互揭短、相互监督”,其实不然,我们院子里就住着不同派别的人,我去同学家玩时,父亲就交代如果有人问你什么就说什么都不知道。其实也没人问,只是说些通常的爱护小孩子的话,我们也很少在屋子里玩,通常是在院子里玩耍。大人们见面也很客气,不同派别也从不吵架和发生争执,估计在会场上会各不相让吧,我也从没听说他们送礼的事情被揭发过。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不相互揭发而置人于死地呢?我想他们之间可能有某种默契,毕竟此一时彼一时,不定谁在台上,不撕破脸皮是为了留条后路吧。<br/> 让子民们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是封建皇帝们的共同愿望,这样他们才放心,看过《宰相刘罗锅》你就会发现皇帝老儿为什么知道和?腐败而不法办的原因了。而新时代的子民们可能更聪明一些,相互有默契,至少县城是如此,这是立身之本啊,那个年代政治很复杂,初期得人事也像翻烧饼似地反复无常,人们也就有了“先见之明”了吧。这些都是猜想,也许不能说明问题,但母亲虽没有收礼,确实帮助需多人特办了当兵、回城、招工和推荐上大学的手续,大概是为她的子女们铺路吧。<br/> 有一件事可能能够说明这种默契的存在。还是我在上初中时,一位高中的朋友带我们几个去洛河游泳,我不会游泳,脱了衣服在水边玩,他游到一半时说没劲儿了并喊救命,我不了解,他的同学说他开玩笑,所以我们都没在意,最后没出来,我们六神无主,但消息很快传了回去,当时二炮部队官兵听说是我落水了,就派了五位会水的战士急速赶来,看到我站在岸上还很吃惊,了解情况后依然下水救人。人是第二天找到的。因为他的父亲和我父亲是不同派别的,所以父亲很紧张,对方是回民,不便带东西,在回民商店买了几盒清真点心去慰问,两个大人见面很客气,对方也没有埋怨,还安慰父亲,让他不要多心,出殡时父亲和我去了。后来两家仍然属不同派别,但关系甚好,春节还互有往来,好像还有一次来找父亲走后门。其实我和他父亲认识较早,就是我常拿粮票换鸡头、鸡脖子的那位老板,他对我的爱护也可能有这个因素在内吧。不管怎样,分属不同派别,还发生过如此的惊天大事,还是没有发展到你死我活,并且出人意料,你能理解吗?<br/> 在一次餐宴上,一纪委领导说他也对某些问题百思不解,也很认同:“坦白从严,牢底坐穿;抗拒从宽,回家过年。”他们内部闲聊时,一位资格更老的书记告诉他说50年代也是这样,说是正常。这个“正常”本身是否正常呢?<br/> 所以我给网友挥笔畅想送了两句话:“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许多事情说不清道不明,但我所见到和听到的很多,至少当年当兵需要送礼是明的,我有几个亲友就是这样被送走的,而那些想当兵、回城、招工、上大学的女生们如果没有点儿关系就只好被潜规则也几乎是明的了,这也就是林立果选妃时为什么要验明正身的原因了,凡此种种多不胜数,谁又能说那时很清明呢?<br/></font></font>
[此贴子已经被水云间于2010-7-9 21:24:4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