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left\"><strong><font color=\"#008080\" size=\"4\"> 苏州弹词介绍 </font></strong></p><strong>
<p align=\"left\"><br/></strong><font color=\"#008080\" size=\"4\"> 苏州弹词,用苏州方言说唱的弹词。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的杭嘉湖地区。清乾隆时已颇流行,并由当时著名弹词演员王周士发起,成立了艺人的行会组织光裕社。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草佩、俞秀山、陆瑞廷(一般为陆士珍)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著名演员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此后又出现许多有艺术成就的演员。苏州弹词在体裁上为散文和韵文结合,并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以“说噱弹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表演上注意模拟各种类型的人物。说表技巧有火功、阴功、方口、活口等不同风格。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基本曲调在原有的俞调、马调的基础上,于近代有很大发展,出现许多流派唱调,以小阳调、蒋调、薛调、徐调、丽调等影响较大。除基本调外,另有一些曲版如[费伽调]、[乱鸡啼]等为辅助曲调。乐器以三弦、琵琶为主,也有增加二胡、阮等为陪衬的。传统曲目常演的约近二十部,均为长篇,其中以《珍珠塔》、《玉蜻蜓》、《三笑》、《描金凤》、《白蛇传》等最著名。解放后,除整理改编传统曲目外,并创作改编一批中长篇曲目如《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李双双》、《苦菜花》、《战地之花》等,此外还有大量短篇曲目。 </font></p>
<p align=\"left\"><br/><font color=\"#008080\" size=\"4\"> <strong> 苏州弹词的主要唱腔流派及各流派的特点 </strong><br/> <br/>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 </font></p>
<p align=\"left\"><font color=\"#008080\" size=\"4\"> 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书调〕是各种流派唱腔发展的基础,它通过不同艺人演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唱腔。 </font></p>
<p align=\"left\"><font color=\"#008080\" size=\"4\"> 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陈(遇乾)调、马(如飞)调、俞(秀山)调。经百余年的发展,又不断出现继承这三位名家风格,且又有创造发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陈调”的继承人刘天韵、杨振雄;“俞调”的继承者夏荷生、朱慧珍,他们均自成一家。其中“马调”对后世影响最大,多有继承并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调、沈(俭安)调、“琴调”(朱雪琴在“薛调”基础上的发展)。周(玉泉)调是在“马调”基础上的发展,而蒋(月泉)调又出自“周调”,如此发展繁衍形成了苏州评弹流派唱腔千姿百态的兴旺景象。</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02-07 12:01:1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