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2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鬼”出,万家争??自赏七绝《端午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3:4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ont color="#ff0000">  
<p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000000" size="4"><b>一“鬼”出,万家争</b></font></font></font></p>
<p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000000" size="4">??自赏七绝《端午节》</font></font></font></p>
<p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000000" size="4">七绝 端午节</font></font></font></p>
<p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000000" size="4">龙舟竞彩粽香飘,华夏吟坛韵兴高。</font></font></font></p>
<p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000000" size="4">我用云笺写新月,汨罗有鬼唱离骚。</font></font></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 face="宋体"><font face="宋体">      大概在09年,我写了首有关端午节的诗,发在中国诗词、中华诗词等论坛,以及一些诗词圈子。无论在哪儿,都引起了大家的争论,而所有争论,都围绕着这个“鬼”字展开。</font></font> <br/><font face="宋体"><font face="宋体">      有人认为,此诗出彩完全在这个“鬼”字上,如果无这个“鬼”字,此诗就是一首普通得不在普通的诗。“鬼”是此诗的灵魂,也是此诗的“诗眼”。持这样观点的,不失有论坛的知名诗人,如中华诗词论坛网络学院易水长虹导师。他作了以下的论述:“鬼”字本意,按《汉典》解释为“某些宗教或迷信的人所说的人死后的灵魂”,是个中性词,并无褒贬。其引申含义可有“阴险,不光明,表示对人的蔑称或憎称”,“汨罗有鬼唱离骚”中鬼字显然用其本意,并无不妥,如果说“伤害了读者对屈原的感情”,那只能说我们理解有误,曲解了作者的意思。易安名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显然是对项羽的歌颂,绝无贬义。实际上这句本身就化自屈原的作品《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也是对勇于牺牲,战死疆场的将士的讴歌。由此我们自然可以联想到屈原的《九歌山鬼》,屈原用美好的词句歌颂了山鬼,如有贬义,何以用《山鬼》命题?据郭沫若考证,屈原笔下的“山鬼”实为巫山神女。屈原本为楚人,而巫山神女是楚民间最喜闻乐道的神话。李商隐的《楚宫》也有“女萝山鬼语相邀。”实际上是对屈原“山鬼”诗意的延伸。在历代诗词中,也不乏用“鬼”来表达亡人的意思,并无贬义,甚至有歌颂成分,比如李白即有“忠臣死为刖足鬼。”的句子,而以“诗鬼”著称的李贺更有很多“鬼句”,如“愿携汉戟招书鬼”,“秋坟鬼唱鲍家诗”,对“鬼”字均无恶意,也不避讳。当然,鬼字毕竟多指代亡人,因其不祥,后来也有贬义,很著名的《天安门诗抄》里就有名句“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这里的鬼代指“四人帮”之类的恶人,但“鬼”和“豺狼”毕竟有所区别,所以“鬼”字的褒贬,还要取决于语言环境。最后补充一点,在远古时代,人们由于对抗自然的能力不足,对“鬼”是保持敬畏的,这实际上是一种从图腾崇拜演化来的鬼神崇拜,故孔子有“敬鬼神而远之”的观点。“鬼”字似乎随时代的变迁,贬义越发明显,即便如此,近现代的诗作中,单纯一个鬼字仍然是中性词,鲁迅就有名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不仅表达了对革命英烈的缅怀,而且抒发了极度的愤懑情绪,我想“汨罗有鬼唱离骚”的诗句,有意无意之间和鲁迅先生的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易水长虹)其他持这样观点的,还有如中华诗词论坛“旧体新诗”首席版主画眉人,如中国诗词论坛版主荣西安等,都破例把此诗加为精华。</font></font> <br/><font face="宋体"><font face="宋体">       也有人认为,此诗的败笔完全在这个“鬼”字上。象屈原这样的先贤,我们不能称“鬼”。否则就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因此此诗是没有意境的。持这样观点的人,有如中国诗词论坛的版主琴心,他作了如下的论述(由于太多,摘录部分):“……古人云,诗词以意境为上。所谓意境,其本质是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的和谐统一。情感是人对客观对象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它不是对客观对象和现象本身的直接反映,而是对客观对象与自身关系的一种主观性的心理反应。审美情感指在文学作品(也包括其它艺术形式)中经过艺术提炼后表须出来的感情。它不仅仅是感情,还包括对美的认识、评价和价值判断,因此审美情感是一种包含着认识的对美的情感体念。……而中国人的审美情感,是这个民族特定的审美心理所决定的。几千年形成的中国人审美心理既具有传统的稳定性和凝固性,又具有时代的、区域的可变性与可塑性。也即是说,他有一个传统的、约定俗成的审美习惯,这并不是咬文嚼字就能解释通的。……我们所讨论的根本问题并不是“鬼”字的释义,而是在“鬼”字运用中审美情感的把握以及对国人审美习惯的理解。依国人的审美习惯,至少有四种情况不可或不宜单用“鬼”字。其一,对于为人景仰伟人,不可用“鬼”字称。……其二,哀悼已故亲人,不可称“鬼”。……其三,怀念、哀悼女人,不可称之为“鬼”。……其四,悼念英雄、烈士,一般不用或不单独用“鬼”字。……这些都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所造成的,是用夹?不清的“鬼”的释义所不能解释的。……”(琴心)其他持这样观点的还有很多,比如SOHO文学圈子的圈主王勃等。</font></font> <br/><font face="宋体">       还有很多很多的观点,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公婆都没有错,以各自的思维,站在各自的角度来说,都是理,都是正确的。对于作者本人,无法左右别人对自己作品的评论。不过能引起那么多人的争论,也许就是这首诗歌自身的价值所在吧!或许,大家所讨论的,已经远远超越了此诗以外的东西。其中认为此诗结构零散,没有按照起承转合来写的也有。说没有意境,打油而已的也有。也有的人,通过讨论,从开始认为有“鬼”不行的,最后已转认为此诗妙在“鬼”。比如,中华诗词论坛版主</font><font face="宋体">马洲钓仙,他的两次评论如下:第一次评论,“诗意出奇,管见转句用字略感诗味欠雅,结句鬼字有损屈子形象”;第二次评论“上诗不落俗当为佳品”。</font> <br/><font face="宋体"><font face="宋体">     “自赏在先,人赏在后”。而笔者又是怎么认为这首诗的呢?对于这首诗,我早就打算写一篇自我赏析了。终于在今天,敲响了键盘。</font></font> <br/><font face="宋体">       要说到这首诗,首先还得说说作诗的背景:此诗虽不是作于端午节,不过也算是有感而发吧!作诗前几日,我刚收到一个组织邮寄来的“贺信”,说我参加屈原的诗词比赛获奖,要求订购书、刻碑什么的。但是都不忘一个“钱”字。就在那几天,我在论坛上又看见</font><font face="宋体">“纪念屈原诞辰2350周年全球华人诗联大赛”征稿的帖子(后来才知道是政府举办的)。我想,每到端午节,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商业活动开展。每到端午节,我们都在写诗吊屈原,也有不少人打着屈原的旗号征稿赚钱。而我们的先贤屈原呢?也许,他的冤魂还在汨罗江里哭呢。带着复杂的心情,或许说是不平的心情吧,写下了此诗,同时参加了此次的比赛。最后获了个优秀奖,也算是一点安慰吧!</font> <br/><font face="宋体"><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face="宋体">而在我心中,此诗如何呢?当然是我满意之作。否则我也不会拿来参加比赛。</font></font> <br/><font face="宋体"><font face="宋体">       首先,对于“端午节”的题目。端午节,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节日。我就不作太多的说明了。</font></font> <br/><font face="宋体"><font face="宋体">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这二十八个字 “</font><font face="宋体">龙舟竞彩粽香飘,华夏吟坛韵兴高。我用云笺写新月,汨罗有鬼唱离骚。”第一句用了两个并列的事件“龙舟竞彩”</font><font face="宋体"></font></font> <font face="宋体"><font face="宋体">、“粽子飘香”,皆为端午节举行的活动。一“竞”一“飘”,可谓热闹非凡。营造的是端午节热闹的气氛,选用的是端午节平凡的活动,也是大家熟悉的活动。在这龙舟竞彩、粽子飘香的端午节,我们诗人在做什么呢?整个中国诗坛又在做什么呢?我们都在写诗吊念屈原。我们有的人在以屈原为名义征稿赚钱。如此景象,难道还不是“华夏吟坛韵兴高”么?当然,我们有的人可能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喝高了吧!(玩笑)谈到这里,我想到了有人说此诗没有按照起承转合来写,这一点,他们说的对的。我们先看看千古名作“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此诗“风光不与四时同”一句,既承也转,和“端午节”一首的结构手法是完全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他选择了对仗入诗,我没有选择对仗入诗。他对的是字词,我对的是意象。关于这一点,中国诗词论坛浮此一生版主的观点“愚觉三四句并非闲笔,是为结句作?垫。作者是用心良苦的,不好用通常的起承转合来评判”和我有相同之处。从结构上看,“端午节”一诗 “</font><font face="宋体">我用云笺写新月,汨罗有鬼唱离骚”二句,主要围绕第二句的“韵兴高”三字作收结。我(我们)用云作笺,写吟新月。端午的月亮,为弯月,因此只能说新月。此写,此吟,此咏,是吊念屈原?是无病呻吟?是商业比赛?还是什么?也许只有鬼才知道,或许连鬼也不知道。而我们的先贤屈原,或许象屈原一样冤死,枉死,屈死的人呢?在端午节,我们在这里写月吟云,而那个冤屈的诗人呢?他,只有他,还在汨罗江里,唱着忧国忧民的《离骚》。此二句,在艺术手法上,“我”对应的是“鬼”,我写新月,鬼唱《离骚》,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处,其实有二意,其一,在这“诗人节”里,“我”写新月吊念屈原,屈原在汨罗江里,以离骚和我;其二,是发心中的不平。既有喜的一笔,也有忧的一笔。</font></font> <br/><font face="宋体"><font face="宋体">       关于对于此诗,中华诗词论坛“旧韵新声”首席版主画眉人的评论:“……以层递之法,逐次深入,表达了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在端午这个民族节日、诗人的节日里,全国人民都在弄龙舟、吃粽子,这是大范围;而在这个诗人的节日里,诗人们也都在歌吟盛世,舞之蹈之,颂歌遍地,这是小范围;而除了汨罗江里的鬼魂,还有谁唱的是离骚那样的忧国忧民之音呢?实质上,这是一种危机意识,是一种浊世独醒的情怀,也是对当代中国的暴发户心态、特别是所谓诗人们的“歌德”、丧失诗家使命的一种忧虑和谴责”可谓和我不谋而合。</font></font> <br/><font face="宋体">       最后在回头说说这个“鬼”字。正写这首诗的时候,我想起了当代诗词名家王亚平先生的《水调歌头秋过汨罗江》“雨歇数峰紫,有鬼唱离骚”的句子,因此就直接拿过来用了。要说“鬼”唱《离骚》,还不是出自于笔者之口。我只不过直接化用而已。鲁迅先生有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此“鬼”能用,我想彼“鬼”也能用。</font> <br/><font face="宋体">        一“鬼”帖出,百家争鸣。这也许就是此“鬼”此诗的意义所在吧!</font></font></font></p></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2 21:01:4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4-11-23 19:57 , Processed in 0.013068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