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3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豫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10:09: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 </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 豫剧, 旧称河南梆子。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河南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在河北的部分地区,旧称河南高调。<br/><br/>  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font></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
<p><br/><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起源发展<br/><font size="1"></font></font></strong></p><strong></strong>
<p><br/><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    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br/><br/>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戏。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于道光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早已存在。这些记述与艺人间的传说相符。据一些老艺人追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起河南的\"内十处\",即祥符(今开封)、杞县、陈留(今开封)、尉氏、中牟、通许、仪封、封(今并入兰考)、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鹿邑。据艺人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办过科班。<br/><br/>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当时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同乐茶社等,均争相邀聘河南梆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等因而活跃一时。此后,郑州、洛阳、信阳、商丘等城市相继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在农村,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双在一些地区,所演多属河南梆子。 <br/><br/>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开封相国寺先后建立了永安、永乐、永民、同乐四个河南梆子剧场,许多著名艺人如陈素真、王润枝、马双枝、司凤英、李瑞云、常香玉、赵义庭、彭海豹等,云集于开封。1935年初,以樊粹庭为首成立了豫声戏剧学社,改永乐舞台为豫声剧院,陈素真所在的杞县戏班和赵义庭所在的山东曹县戏班均参加了该学社。豫声戏剧学社革除了旧戏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对表演和舞台美术等进行革新,并演出由樊粹庭创作的《义烈风》、《霄壤恨》、《涂血》等剧目。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采\"醒狮怒\"之意,改学社为狮吼剧团。 </font></p>
<p><br/><font size=\"4\"><font face=\"楷体_GB2312\"><strong><font size=\"5\">   常香玉</font><font size=\"1\"><br/></font></strong>在1936年随周海水班社到开封,演出于醒豫舞台。1937年成立中州戏曲研究社,演出由王镇南编写的《六部西厢》、《哭长城》等古装戏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现代戏《打土地》。《打土地》是豫剧演编现代戏的开始。与此同时,永安舞台的王润枝、马双枝、鼓海豹、杨金玉等也演出了不少传统剧目。名角云集,促进了豫东调、豫西调的合流,促进了河南梆子的发展和提高。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后,狮吼剧团、周海水的泰乙班,以及常香玉等团体和演员先后到西安,并以西安为中心,在西北城乡演出,扩大了豫剧的影响和流行地区。 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建国前,西安也出现了不少豫剧团体,如樊粹庭领导的狮吼剧团,常香玉为首的香玉剧社,毛兰花为首的凤麟剧团,崔兰田为首的兰光剧社。还有孙老七创办的河南灾童戏剧学社(原西藏豫剧团前身)等。 <br/><br/>  建国后,于1956年成立了河南豫剧院。1962年举行了豫剧名老艺人座谈会演,1980年举行了"豫剧流派汇报演出"。 </font></font></p>
<p><br/><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   豫剧拥有一批专业和业余的编剧人才,如樊粹庭、杨兰春等。杨兰春(1921年生,河北省武安人),先后改编和创作(有的是与他人合作)了《小二黑结婚》、《人往高处走》、《刘胡兰》、《朝阳沟》、《冬去春来》、《朝阳沟内传》等。同时他还导演了不少现代戏和传统戏。如《血泪仇》、《赤叶河》、 《志愿军的未婚妻》、《秦香莲》、《唐知县审诰命》等河南及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豫剧演出团体。<br/></font><br/></font><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02-05 19:30:14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10:20:35 | 只看该作者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strong><font size=\"5\">伴奏乐器  </font></strong></font></p>
<p><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5\"></font></strong>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 豫剧的伴奏乐队,过去曾有\"一鼓二锣三弦手,梆子手钹共八口\"的说法。早期的豫剧在乐器上还使用四大扇(大铙、大钹)和尖子号(管长1米左右),以此来制造雄壮热烈的气氛。</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 <br/></p></font>
<div class=\"spctrl\"></div>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 豫剧乐队的文场主奏</font><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68663.htm\" target=\"_blank\"><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乐器</font></a><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早期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员兼吹唢呐)、</font><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729547.htm\" target=\"_blank\"><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二弦</font></a><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竹或木质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拨弹乐器)。20世纪30年代,樊萃庭先生节借鉴</font><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95947.htm\" target=\"_blank\"><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山东梆子</font></a><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的伴奏乐队,引进了</font><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7517.htm\" target=\"_blank\"><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板胡</font></a><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大弦、二弦逐渐弃置,改用中音板胡(俗称\"瓢\")为主弦。50年代以后,一般的文场中逐渐增添了二胡、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等。有的还增加了坠胡、古筝等。亦有增加小提琴、中提琴及西洋铜管、木管乐器的,组成中西混合乐队。豫剧文场中的传统伴奏曲牌有300多个,其中唢呐曲牌130多个,横笛曲牌20多个,丝弦曲牌170多个。</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 <br/></p></font>
<div class=\"spctrl\"></div>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 唢呐曲牌中常用的有:[春来到]、[大汉东山]、[小汉东山]、[大桃红]、[小桃红]、[大开门]、[小开门]、[大风入松]、[小风入松]、[文二凡]、[武二凡]、[水龙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驾令]、[山坡羊]、[红绣鞋]、[唢呐皮]、[娃娃]等。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br/> </p></font>
<div class=\"spctrl\"></div>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 横笛曲牌常用的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天]、[云霄歌]、[石榴花]、[花朝元歌]、[百鸟朝凤]、[鸡爬坡]、[小开门]等。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br/> </p></font>
<div class=\"spctrl\"></div>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 丝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园]、[九连环]、[花错字]、[小红鞋]、[苦中乐]、[浪淘沙]、[油葫芦]、[呓怔]、[算盘子]、[娶嫁]等。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br/> </p></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 豫剧乐队武场的主要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手镲、小锣和梆子等。豫剧武场的锣鼓点共有三大类:一、开台锣鼓点,主要由[混加官]、[毛边]、[鲍老催]等。二、配合表演动作及烘托舞台气氛的锣鼓点。大多与京剧相同,但有的叫法不同。常用的有各种形式的[一锣]、[两锣]、[三锣]以及[收头]、[四击头]、[紧急风]、[战场]等。三、唱腔中的锣鼓点,剧种特色较突出。较常用的有[]、[]、[迎风]、[到脱靴]、[拐头钉]等。流水板类中有各种[流水头]以及[一滴油]等。散板类中有各种[非板头]、[滚白]等。二八板类锣鼓点最为丰富,又分为单鼓条和双鼓条两类。除两者都有的[串锤]、[长锣]等外,单鼓条类中常用的有[里撇]、[外撇]等,双鼓条中常用的有[五钉锤]、[梆子穗]、[风搅雪]等。加上其他附属板式唱腔中的各种锣鼓点,总共不下百种。</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02-05 19:30:50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14:50:46 | 只看该作者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5\"><strong>角色行当</strong></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font>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    豫剧的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组成。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四生\"即老生、大红脸(红生)、二红脸(武生)、小生。\"四旦\"即大净(黑头)、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脸的说法。演员一般都有自己专工行当,也有一些演员则一专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font></p>
<p><br/><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    据说,早期豫剧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脸)戏为主,生行戏占重要地位。生行的大红脸和二红脸的界限很,大红脸专演关羽;二红脸专演赵匡胤、秦琼、康茂才等类角色,主要是武功戏。小生行一般有文武之分 ,也有的演员文武兼备,武功戏较出色。旦行(见 图豫剧-7)在以\"外八角\"为主时代,只占次要地位,但随女演员的登台与逐渐增多,在豫剧中取得了主导地位。大净主要以唱工取胜,三花脸除表演诙谐风趣外,武功戏也有\"盘绳\"、\"吊水桶\"、\"空中还原\"、\"探海\"、\"元宝顶\"、\"大翻身\"等不少绝招。各行当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诀,如手势要诀是\"花脸过项,红脸齐眉,小生齐唇,小旦齐胸\",武打戏的短打要诀是\"身如蛇形眼似电,拳如流星,腿似钻;稳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稳如山\",在枪路上,有\"走丝\"、\"连九枪\"、\"十三枪\"、\"九个鼻\"、\"八杆\"、\"单倒\"等路数。青衣中闺门旦的表演要诀是\"上场伸手似撵鹅,回手水袖搭手脖;飘飘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脚脖\",\"说话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坐下看衣襟\"。彩旦的表演要诀是\"斜眼偷看人,说话咬嘴唇;一扭浑身动,走路摔汗巾\"。小旦的出场式是\"出门按鬓角,双手掖领窝,弯腰提绣鞋,再整衣裳角\"。小生的表演要诀是\"清、净、冲\"。\"清\"是清秀,唱词吐字清,神态秀 </font></p>
<div class=\"text_pic\" style=\"FLOAT: right; VISIBILITY: visible; PADDING-BOTTOM: 3px\"><a href=\"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9319cf09a797e19bd1581bc7.jpg\" target=\"_blank\"></a><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 </font></div>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气;\"净\"是动作干净利落,恰到好处;\"冲\"是武打勇猛,精神振奋。</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10 14:52:47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14:51:34 | 只看该作者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5\"><strong>传统剧目</strong></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font>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将戏,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使豫剧事业又有了新发展。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试夫》、《苹果,红了》。 据1956年统计,传统剧目有647个。<br/></font></p>
<div class=\"spctrl\"><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font></div>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 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等。其中《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等均摄制成影片。</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14:54:24 | 只看该作者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5\"><strong>豫剧流派</strong></font></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
<p><br/>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主要流派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豫东调因受其邻近的兄弟剧种山东梆子的唱腔的影响,男声高亢激越,女声活泼跳荡,擅长表现喜剧风格的剧目。豫西调因遗留了部分留了秦腔的韵味,男声苍凉、悲壮,女声低回婉转,擅长表现悲剧风格的剧目。细分大致如下:<br/><br/>  1.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心带地区流行的豫剧,为标准的中州正韵。<br/><br/>  2.豫东调:豫东调也称之为「东路梆子」、「下路调」,它是祥符调传入豫东后形成的一个豫剧地域流派,因邻接鲁南等县,亦近山东梆子,咬字较重,弦高,故有「高调梆」之称。<br/><br/>  3.豫西调:在洛阳、郑州等地,又称之为「西府调」,音味略带秦腔,优美悦耳动听,吐字清晰,字字入耳。<br/><br/>  4.豫北调:在彰德、怀庆等地,梆子特大,反扛肩上,若夜静时,梆声可闻数里,弦音低,故有「大平调」之称,亦称「大悠梆」。<br/><br/>  5.豫南调:种类繁多,南阳一带,盛行曲子,其它越调、道情及另一种俗名「靠山黉」亦有演出。<br/><br/>  1927年以前的河南梆子没有女演员。出现了女演员后,逐步形成了常香玉、陈素贞、马金凤、闫立品、崔兰田五大名旦表演流派,常派激昂奔放,陈派明快清新,马派刚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闫派细腻委腕。目前,五大流派桃李天下。 <br/>  </font></p>
<p><br/><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 <br/></font></p></fon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14:55:42 | 只看该作者
<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strong><font size=\"5\">艺术特点<br/></font></strong> <br/>   豫剧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br/> <br/>   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其板类有四种,即慢板、二八版、流水板、散板:二八板在豫剧的四大板类中表现力最强,变化最丰富。除二八板这个基本板式外,还可分为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八连板、快二八板、紧二八板、紧打慢唱等板式。因过去是由两个八板(八小节)组成的一个乐段循环反复使用而得名。随着表现内容的不断丰富,这种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今二八板结合了豫东调、豫西调两大流派的唱法而构成,一板一眼2/4拍,可构成上百句的大唱段,主要用于叙事。又可据剧情和人物感情变化的需要有不同变化,既能表现明快、爽朗、喜悦,也能表现急切、紧张和激愤、悲痛的情景。此外二八板还可派生出呱哒嘴、狗撕咬、乱弹、垛板、搬板凳等。<br/><br/>   从民国十六年(1927)起,京剧界首先吹起流派风,以表演者姓名当作流派的标记,正象徵著个人的表演风格已经成为传统戏曲界的楷模。无论是剧评家、表演家、剧作家、戏迷们,开始以派别来品论表演者的艺术风范,「流派」便成为一种习惯用语,影响所及,豫剧也出现了流派的说法,经常被谈论的有陈(素真)派、常(香玉)派、崔(兰田)派、马(金凤)派、阎 〈 立品 〉 派、桑(振君)派等。流派的出现对豫剧来说有正面的激励意义, 每一类派别的表演特色都是直接促进豫剧成长的重要因素。兹就上述几派分叙於下:<br/><br/>  1.陈派<br/><br/>  陈素真,1918 年出生,陕西富平人。本名王若瑜,从小跟随养父陈玉庭先生学戏,改名陈素真。1930年左右随祥符调名家孙建德学习,踏进了豫剧表演世界。豫剧界提到流派一定先想到陈派。1934年在著名豫剧改革家、剧作家樊粹庭帮助下建立豫声剧院,并主演了《霄壤恨》《女贞花》《三拂袖》《巾帼侠》《义烈风》等一大批“樊戏”。陈素真以干练简洁、端庄大方的表演风格、质朴娟秀的声腔,征服了观众与戏剧评论家。她心思细腻,擅长刻划剧人物性格并做适当的表达,唱作并茂而不过度夸张,又积极向其它剧种看齐,为豫剧表演截长补短,开启「陈派」的表演风范,所以豫剧界推崇她为「河南梅兰芳」、「豫剧皇后」。抗战爆发后,辗转到山西西安演出,抗战胜利后回开封。1950年后辗转武汉、西安、兰州、石家庄、邯郸等地,后加入天津豫剧团。陈素真的代表剧作有「宇宙锋」、「三上轿」、「春秋配」《梵王宫》《女贞花》《拾玉镯》…等。<br/><br/>  2.常派<br/><br/>  常香玉,1922 年出生於河南巩县董沟村,原名张妙龄。由於她的父亲张福仙先生悉心栽培,十三岁就以文武双全的本事(唱得好、武功也好)风靡整个开封城。常香玉的表演特色不仅在於嗓音宽厚宏亮、武打俐落,在调合豫剧唱腔方面曾经致力兼并豫西调与豫东调的特点,勇於创新的精神造就她开创了「常派」的表演艺术。常老师代表剧作有「红娘」、「白蛇传」、「花木兰」《大祭桩》《破洪州》《五世请缨》…等多出。<br/><br/>  3.崔派<br/><br/>  崔兰田,1926 年出生於山东省曹县。十一岁进入周海水科班学戏,一开始学的是老生,後来改学旦角,努力的结果使她成为豫西调著名演员「十八兰」的代表。崔兰田特长在悲剧,悲剧的人物性格比较复杂,因此唱腔、念白与身段作表必须更细腻而真切,才能充分表现悲剧的哀怨深沉、感人肺腑!「崔派」的表演风格就在悲剧的表演基础上发展起来。她的代表剧作有「桃花庵」、「三上轿」、「秦香莲」《卖苗郎》《二度梅》《陈三两》……等等。<br/><br/>  4.马派<br/><br/>  马金凤,1922 年出生在山东省曹县。六岁开始向父亲学唱河北梆子,後来改学豫剧。马金凤的身段、作表都很精彩,尤其在声腔方面以小嗓为主,音质柔韧;特别要求咬字清楚、唱词易懂、唱腔要有「腔头」28。马金凤在处理「二八板」唱腔常用大段并连、垛唱的方式来强调节奏,这些都成为马派的主要表演风格。因为找到了能够发挥自己特点的表演方法,所以创造出「马派」表演艺术,马金凤的成功在於用心?解自己。她的代表剧作有「穆桂英挂帅」、「花打朝」、「对花枪」……等等。<br/><br/>  5.阎派<br/><br/>  阎立品,1920 年生,其父为祥符调名旦阎彩云。九岁学戏,主要学习目标是旦行中的「闺门旦」,长年辛苦练习带来的成就是:以能将闺门旦的优美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成名。阎立品对於表达闺门旦的含蓄娟秀有极深的领悟,由内而外展现婉约清丽的身段风范、不愠不火的甜润唱腔更美化了剧中人物形象。为求技艺更上层楼,1954 年拜梅兰芳先生为师钻研表演艺术,在融合京剧与豫剧的旦行表演程式之後,阎派艺术趋向成熟。阎老师的代表名剧有「秦雪梅」、「蝴蝶杯」、「玉虎坠」《碧玉簪》《盘夫索夫》《西厢记》……等等。<br/><br/>  6.桑派桑派代表人物是桑振君,乖巧灵动,深沉委婉,雍容富丽是其唱腔特点。自幼学习河南坠子,后改学豫剧。桑派艺术的偷、闪、滑、抢、衬、离调等声腔技巧堪称一绝。桑振君先生善于博采众长,又不拾人牙慧,刻意固本求新。从她表演的几个大戏里,细心人都能窥见京剧四大名旦的色彩。其代表剧目有:《打金枝》、《桃花庵》、《对绣鞋》、《大狼山》《白莲花》等。<br/><br/>  其他的张岫云老师的张派艺术、宋桂玲老师的宋派艺术、王秀兰老师的王派艺术等也值得称道。</font><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10 14:59:27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4-11-24 10:01 , Processed in 0.018703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