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语>论“仁”》之《修身达“仁”》:好学方可达“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20:33: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lt;论语&gt;论“仁”》之《修身达“仁”》(5)

好学方可达“仁”


【原文】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

【今译】孔子说:“子路呀,你听说过有六种美德和在其遮掩下的六种毛病吗?”子路答道:“没听说过。”孔子说:“坐下吧,我来告诉你。喜欢仁而不喜欢学,那毛病是会表现愚蠢;喜欢知(智)而不喜欢学,那毛病是会自以为是而心无所守;喜欢信而不喜欢学,那毛病是会被人利用而害人害己;喜欢直而不喜欢学,那毛病是会偏执急躁;喜欢勇而不喜欢学,那毛病是会犯上作乱;喜欢刚而不喜欢学,那毛病是会自大狂妄。

【心得】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路生性勇武、率直,不大爱学习,而且瞧不起文质彬彬最讨老师喜欢的颜回。有一次孔子表扬颜回,子路当场以质问顶撞:“您如果率领三军出征,会让谁跟您一起去呢?”孔子则毫不留情面地回答他说:“碰见老虎就抡拳去打,遇到江河便赤足趟过,像这种不要命的人,我是不会带着上战场的。我要带的,一定是遇事因惧怕而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取得成功的人。”(《述而》)言外之意:“像你这种有勇无谋的家伙,还是在家里歇菜吧!”大概是针对子路的性格,孔子用“六言六蔽”来开导他。我们从中又体会到了孔子因人施教、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
所谓“六言”,即孔子列举的“仁”、“知(智)”、“信”、“直”、“勇”、“刚”六种品德。这六种品德正符合子路的基本性格,也是儒家所提倡的。所谓“六蔽”,即与“六言”相对的“愚”、“荡”、“贼”、“绞”、“乱”、“狂”,可以说是和“六言”相关联的六种毛病。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六言皆美德,然徒好之而不学以明其理,则各有所蔽。”他认为“六言”和“六蔽”之间本无不可穿越的屏障,避免“蔽”的方法就是“学以明其理”。“学”是什么,当然是对学问、道理的研习和求解。孔子在这里强调各种美德的修为乃至达成,不但需要知其然,还需要知其所以然。这是儒家理性特点的重要表现。这种理性要达到的境界,就是“中庸”,即不片面、不偏激。按照“辩证法”的逻辑,“好”和“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而要让转化不违背人的意志和目的,就得把握转化的“条件”。如在孔子所说的“六言”、“六蔽”之间,转化的条件就是“学”。如果不好学,不用有关的学问、道理进行节制,一切美德都会超越合理的度而走向反面。“好仁”如果走到极端,就会陷入“农夫和蛇”故事中“农夫”一样的愚昧。“好知(智)”如果走到极端,就会爱耍小聪明,丧失信念而随心所欲。“好信”如果走到极端,就会拒绝策略和委婉,给他人或自己造成伤害。“好直”如果走到极端,就会把固执当成直率,急切而行,听不进任何别人的规劝。“好勇”如果走到极端,就会鲁莽地到处闯祸,甚至不顾纲纪法度。“好刚”如果走到极端,就会变得狂妄自大,凡事都想压别人一头。
在儒学中,“仁”是内涵极为丰富的伦理思想,不但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还有一整套调节人与人关系的规范和方法。只有通过认真学习,才能全面领会和掌握,才会在实践中运用自如,既无过又无不及,使“仁”之大道得以正确地贯彻实施。而相反,如果不好学,不能“学以明其理”,就做不到适度,无法纠错,仁爱就会成为愚蠢的代名词,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受到欺骗和坑害还依然蒙在鼓里。所以说,好学是达“仁”的重要途径。孔子老先生教导我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其意义或许正在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4-11-30 14:40 , Processed in 0.012339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