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99|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仙吕?一半儿】潜阳十景(求正,欢迎讨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13: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舒台明月
千秋史载任由评,暮日常裁怜落英,执笔荆公忧国情,到天明,一半儿灯光一半儿影。
胭脂井
胭脂井水诉哀音,文武英雄喜缔姻,薄命红颜憔丽人,立黄昏,一半儿归思一半儿隐。
酒岛流霞
碧水泻天涯,两岸春光倚岳斜,四面风声如雀喳,醉夕霞,一半儿疏狂一半儿雅。
九井西风
白云落水听西风,红日初裁飞彩虹,幽谷轻徘潜玉龙,瀑重重,一半儿推逐一半儿拢。
丹灶苍烟
鉴湖传说醉诗心,丹灶苍烟凝暮云,草木生灵留晚春,幻犹真,一半儿清风一半儿锦。
天柱晴雪
苍云缥缈过莲峰,赤日流霞浮劲松,玉洁冰清闪亮中,似蟾宫,一半儿天晴一半儿冷。
山谷流泉
摩崖镌刻客投缘,山谷流泉难改迁,拂拭尘嚣两醒然,欲访仙,一半儿捉摸一半儿跣。
诗崖漱玉
寻奇览胜道潜阳,漱玉诗崖缘故藏,瀑泄珠玑名远扬,客徜徉,一半儿追鱼一半儿仿。
吴塘晓渡
吴塘沽酒动诗怀,玉带飘扬天上来,驿内游船朝暮摆,似蓬莱,一半儿烟波一半儿海。
石牛古洞
流霞向晚碧溪潺,蝶戏飞花诗意阑,曲径通幽牛正顽,洞虚玄,一半儿流连一半儿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13:56:59 | 只看该作者
这组作品,应制,幽兰提前并加亮,请大家谅解,并提请大家斧正!



舒台夜月一轮明

  即舒王亭,故址在潜山城内东南隅天宁赛上,舒王台环境十分清幽雅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期间,每夜必登此台读书,兴浓时竞通宵达旦。夜深人静,高台秉烛,浑如月挂中大,后人诗云:荆公读书处,夜月生辉光。台高月皎洁,清影照回廊。至今留胜迹,千古有余香……

乔公故址二佳人

  乔公故址坐落在潜山县城。早在汉代这里就建有乔公庄园。三国时期佳丽大乔、小乔就是乔公的两个女儿。东汉建安四年,孙策从袁绍那里得到三千兵马,回江东恢复祖业在同窗好友周瑜的扶持下,一举攻克皖城。在皖城东郊,溪流环绕,松竹掩映着一个村庄,后人称之为乔公故宅。乔公有二女乃国色天香,又聪慧过人,远近闻名。于是,便有了孙策纳大乔、周瑜娶小乔的韵事。明代诗人高启在《过二乔宅》诗中云:孙郎武略周郎智,相逢便结君臣义,奇姿联壁?江东,都与乔家作佳婿。在乔公故宅的后院有一口古井,水清且深。相传二乔姐妹常在梳妆打扮,可谓修眉细细写春山,松竹箫佩环。每次妆罢,她俩便将残脂剩粉丢弃井中,长年累月,井水泛起了胭脂色,水味也作胭脂香了。于是,这井便有了胭脂井的雅称。

天柱晴雪三分白

  天柱晴雪,也称“六月雪”。在主峰景区的西关有一座白色的沙丘,在万绿丛中犹如一堆白雪,白天在骄阳的照射下,晶莹闪亮,入夜踏月观赏,满目寒光,凉气袭人。正是多年积雪类琼瑶,日炙风暄融未了。

酒岛流霞四季春

  三祖寺前的潜河河湾中,有一巨石迎面而立,当地百姓称它为石岛。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卜居司空山途中,来到野人寨,登上石岛,面对奔腾不息的滔滔潜河,心潮澎湃,摆酒设宴,开怀畅饮。李白一连饮了几十杯,颇有几分醉意,然后又满上一杯,双手举过头倒入河中,祭奠天地,顿时水波荡漾出现五光十色,流金溢彩。李白挥毫写下酒岛流霞四个大字,潜阳十景之一的酒岛流霞,就来源于此。

丹灶苍烟五彩色

  左慈字元放,东汉时安徽潜山人。少时,在安徽天柱山隐居修炼。天柱山中有其修炼的石室精舍,得天书之地的天书峰及其常出没采药的良药坪,有上炼丹台、中炼丹台、下炼丹台三处炼丹台遗址。其中在天柱山深山龙吟虎哮崖的炼丹台,每天东方放晓或夕阳西下时,这里便见一缕青烟从台基处冉冉升起,直冲蓝天,且连天接地,久久不散。人们都传,这是当年左慈炼丹之烟气让太上老君望火候,看看金丹炼及如何。直至今日,仍不消散,因此,这处丹灶苍烟成了潜山古代十景之一。

山谷流泉六月冰

  三祖寺西涧,环崖如洞,幽泉潺潺,故名。"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以旁围,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其实,山谷流泉沿变质岩裂隙发育,河床岩壁陡峭,却不甚高,经流水侵蚀显得格外光洁,清水淙淙,终年不息。在这条小溪中的岸边石壁谷底,布满石刻,几乎到了"有石皆镌刻,使之无空隙"的程度。从山谷流泉到石牛溪上游,约200多米的溪谷内,现有石刻就有280余处,就年代看,各个朝代均有,尤以宋代为最多;就字体而言,楷、草、隶、篆无所不俱;从书法名家来说,有唐代的李翱、李德修,宋代的王安石、黄庭坚,明代的胡瓒宗等;就其内容来讲,多为反映作者热爱大好河山的感情和善于发掘山水之美的悟性。
  黄庭坚酷爱山谷流泉风景,常在泉畔石上读书赋诗,汲泉煮茶,并自号山谷道人。王安石在任舒州通判期间,常来此游览,并对此十分流连,以致与弟王安国拥火夜游。如今,在石牛溪东岸石壁上,还可看到当初题记:"皇?三年九月十六日,自州之太湖过寺宿,与道人文铣、弟安国,拥火游,见李翱习之书,坐石听泉久之,明日复游乃刻习之后。临川王安石。"与此不远处,还有王安石的诗刻:"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溪泉岩壁上还有苏东坡的诗句:"先生仙去几经年,流水青山不改迁,拂拭悬崖观古字,尘心病眼两醒然。"宋元丰三年,黄庭坚游览了山谷流泉之后,曾赋诗多首,至今仍可见其留世字迹。明清以来,书家文人接踵而至,留下了大量的墨宝石刻,其石刻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地点之集中,在我国大山名泉中极为少见。这里是一处珍贵的山水文化库,堪称"历代诗书艺术石刻博物馆",是研究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和历史人物的宝贵资料。山谷流泉泠泠潺潺,千古不息。在如此清幽素雅的自然环境和丰厚灿烂的文化谷地中,寻古访幽,品泉啜茶,无疑是人生之一大乐事也。

诗崖漱玉七言律

  在皖河西岸,溯吴塘堰堤而上行数百步,有一山峦蜿蜒而至,皖水绕山麓向东流去。延绵的山峦,到此如斧劈刀削,形成千仞绝壁,迎河而立。其下有百丈碧潭,苍崖影映潭中,真是崖上有水流淌,水中有崖倒立。崖碧挂藤牵蔓,苔藓滋生。春日,崖头杜鹃怒放,如火燎原;夏天,藤萝披绿,翠连深潭;秋野,崖青水碧,水天一色;冬季,崖悬薄冰,莹光熠熠。就在这如诗如画的崖坎上,东汉道家左慈,曾在这里大显身手,后传为奇事:左慈在天柱山中修炼时,常来垂钓。左慈钓技高超,大鱼小鱼皆能钓得,从不空钩,且立在崖头,能钓得三江四海五湖六川之鱼。但其钓来的各种各色鱼类,却不带回当佳肴美味而煮食之,而是钓了放走,放走又钓。钓钓放放,放放钓钓。他笑看鱼儿得水自由游弋之神态,喜看各种雨儿泼泼之美姿。这样,一天到夜,一无所获,却怡然自乐,乐不可支。后来左慈从曹操为军吏。一日曹操试其能,宴请嘉宾,故谓左慈:今日高会所少松江鲈鱼数尾。能得为肴,美事也。左慈曰:可得。求铜盆贮水竿钓之即得数尾,烹食之。左慈钓鱼戏曹操故事,为后人久传不衰,且越传越奇。左慈在天柱山麓皖水之滨垂钓之崖,称为钓崖。崖状如莲子,故又称莲子崖。嗣后,慕名来访者,接踵而至。唐代天宝年间,著名诗仙李白来到皖地,特到钓崖浏览遗址,诗兴大发乃挥豪题诗於钓崖之壁。李白一留挂句,历代文人骚客更是争先恐后来这里浏览潇洒。有的即兴高吟,刻字崖上,以作纪念;有的则短歌抒怀,携刻佳作,以展显才华。更有见诗仙大作而感发,诗于崖壁。这样,偌大而高耸的崖壁,竟诗歌密布。因此,钓崖又成了诗崖。这里河水清澈,深潭碧绿。微风吹拂,碧波荡漾,水光粼粼。如山风骤起,浪拍悬崖,水花飞溅,顿时长流泄银,一潭碧水喷玉。不知哪为文人给这里取了个雅号:诗崖漱玉,同时也成为潜阳十景之一。

吴塘晓渡八仙撑

  在三祖寺前的潜水南岸。吴塘,原为汉末扬州刺史刘馥修筑的灌溉堰渠,后经庐江太守朱光为曹魏屯田而重修。建安初,为孙吴大将吕蒙所夺,更名吴塘。吴塘堰口,古时是舒州通往京畿和各州府的官道驿站??青口驿,自古繁华。绿水横其前,青畴绕其后,云影婆娑,山光掩映。每值日出泛渡,轻舟在霞光中荡漾,笑语在翠烟里欢腾,令人如入仙境,美不胜言。朝风吹佛,轻舟自渡,更是另一番景象。古人曾云:“吴塘晓渡神仙撑”,其言并无过奢。及日暮返棹,又见晚霞映碧水,翠柳飘云烟,樵子荷薪返,牧童放笛归。旦暮之间,景象万殊。故旧时将“吴塘晓渡”列为“潜阳十景”之一。

九井西风九天起

  九井西风可算是天柱一绝。绝就绝在一年四季,无论阴、晴、雨、雪都有股西北风吹进古口、野寨一带。特别是夏天,不管白天天气多么炎热,入夜西风一来,暑气顿消。因此谷口、野寨不光是人们听风观景的好地方,还是避暑之地。

石牛古洞十方闻

  石牛古洞,位于天柱山脚下,在石牛洞以上为上游,称为潺潺溪,称为潺潺溪,石牛洞一段为中游,称为石牛溪;下游为主泉区,称为山谷流泉。在这一溪谷中,有一巨石酷似卧牛,所以才有石牛溪、石牛洞之名称。溪谷全长近1.5公里。石牛溪之名,相传为唐代名人李翱所取,"山谷流泉"则是由宋代文豪黄庭坚命名。天柱山下的这片谷地,留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堪称文化谷地。石牛古洞的诗文题刻,有的字大如斗,有的字小如盅;有的镌凿于百尺峭壁之上,有的雕刻于幽邃洞岩之中,现存历代达官名宦、文人墨客的诗文石刻三百多处,黄庭坚定不移曾在此筑室读书,大画家李公麟画有其坐石牛像,宋仁宗皇佑中,王安石游其处有诗刻,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13:59:21 | 只看该作者
期待大家逐首的斧正,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6-21 14:46:42 | 只看该作者
幽兰若是能添加点景点的背景知识介绍就更好了。
只就末句来说,我喜欢五、九、十。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6-21 18:22:52 | 只看该作者
英雄当年来缔姻,此句五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20:24:08 | 只看该作者

回 3楼(轻风山庄) 的帖子

轻风山庄:幽兰若是能添加点景点的背景知识介绍就更好了。
只就末句来说,我喜欢五、九、十。问候! (2012-06-21 14:46)
谢谢先生临帖指正。幽兰再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20:24:57 | 只看该作者

回 4楼(冰清) 的帖子

冰清:英雄当年来缔姻,此句五平? (2012-06-21 18:22)
原来不曾注意啊,这个大忌,谢谢冰清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20:31:47 | 只看该作者

回 4楼(冰清) 的帖子

冰清:英雄当年来缔姻,此句五平? (2012-06-21 18:22)
改了一下,请冰清老师再扶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6-21 20:43:30 | 只看该作者
有劳幽兰了!这十景,待我慢慢品赏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6-21 20:54:10 | 只看该作者
这样对照着看,好理解多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20:54:18 | 只看该作者

回 8楼(轻风山庄) 的帖子

轻风山庄:有劳幽兰了!这十景,待我慢慢品赏哦! (2012-06-21 20:43)
谢先生关注,多多扶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2-6-21 21:07:00 | 只看该作者
1、舒台明月
千秋史载任由评,暮日常裁怜落英,执笔频添忧国情,到天明,一半儿灯光一半儿影。

愚见以为,对当地人来说,这些景点及与其相关的背景都耳熟能详,但对外地人来说,则显得陌生。从曲文与景点对照来看,此令明显与王安石有关,可否将“执笔频添忧国情”改为“执笔临川/荆公忧国情”?我对“名胜”的理解是,因名人而胜,嘿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21:10:38 | 只看该作者

回 11楼(轻风山庄) 的帖子

轻风山庄:1、舒台明月
千秋史载任由评,暮日常裁怜落英,执笔频添忧国情,到天明,一半儿灯光一半儿影。

愚见以为,对当地人来说,这些景点及与其相关的背景都耳熟能详,但对外地人来说,则显得陌生。从曲文与景点对照来看,此令明显与王安石有关,可否将“执笔频添忧国情”改为“执笔临川 .. (2012-06-21 21:07)
诚谢,幽兰采用,赞同先生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2-6-21 21:31:16 | 只看该作者
2、胭脂井水诉哀音,文武英雄喜缔姻,薄命红颜憔丽人。立黄昏,一半儿归思一半儿隐。
前三句感叹二乔薄命,末句的一归一隐,似乎前后不大搭界。若考虑改成“一半儿幽思一半儿悯”会否通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21:33:23 | 只看该作者

回 13楼(轻风山庄) 的帖子

轻风山庄:2、胭脂井水诉哀音,文武英雄喜缔姻,薄命红颜憔丽人。立黄昏,一半儿归思一半儿隐。
前三句感叹二乔薄命,末句的一归一隐,似乎前后不大搭界。若考虑改成“一半儿幽思一半儿悯”会否通些? (2012-06-21 21:31)
谢,幽兰想想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2-6-21 21:50:10 | 只看该作者
3、酒岛流霞
一弯溪水泻天涯,两岸春光倚岳斜,四面风声如雀喳。泼流霞,一半儿青山一半儿画。
“画”属去声,是不是出了?“泻”字很有气势,但“弯”字弱了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2-6-21 21:50:17 | 只看该作者
3、酒岛流霞
一弯溪水泻天涯,两岸春光倚岳斜,四面风声如雀喳。泼流霞,一半儿青山一半儿画。
“画”属去声,是不是出了?“泻”字很有气势,但“弯”字弱了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2-6-21 21:50:29 | 只看该作者
3、酒岛流霞
一弯溪水泻天涯,两岸春光倚岳斜,四面风声如雀喳。泼流霞,一半儿青山一半儿画。
“画”属去声,是不是出了?“泻”字很有气势,但“弯”字弱了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22:40:37 | 只看该作者

回 15楼(轻风山庄) 的帖子

轻风山庄:3、酒岛流霞
一弯溪水泻天涯,两岸春光倚岳斜,四面风声如雀喳。泼流霞,一半儿青山一半儿画。
“画”属去声,是不是出了?“泻”字很有气势,但“弯”字弱了点。
(2012-06-21 21:50)
谢先生逐首关注,画,在“家 麻”中,上声中,是不是我看错了?依先生之意,弯,用啥来代替合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2-6-21 22:51:25 | 只看该作者
我这韵表显示在去声中啊,莫非是作者录入有误?按平水韵,“画”作去声在十卦,作入声在十一陌。
幽兰将我的军了,呵呵!我只是凭直觉,未必就对,若要换,我会考虑用“滩”。不过,我也讲不出所以然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2-23 19:19 , Processed in 0.025765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