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3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活11th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8 12:14: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君花开进我墙来,何故何缘折又回。数岁邻居分地域,两家景色共阳台。
文明历世多新革,交往至今余旧媒。幸有一花连你我,闲来对话问剪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8 17:00:51 | 只看该作者
附带着想说说唐诗的运思方式:
        (一)内容择取。诗歌的内容无非是情、理、事、态,对此,唐诗是怎样择取的?主要是它的“当下性”,其中,“情”与“理”完全是当下的,即诗人的情感与思想,它们是诗歌的内在成分。“事”与“态”,唐代诗人所择取者,基本是当下的生活,若用典、咏古,则涉及前代事态,但目的依然是表现当下情感。如杜甫所咏者,为官经历、日常生活、“安史之乱”、社会变迁等,岑参所吟咏者边塞,李白所吟咏者游山、寻仙诸事,无不带有强烈的当下性,“用典”,不过为自身境界之表现手段。
         (二)语言运用。唐代诗人的语言运用,继承了《诗经》的优秀传统,为当时语,唯有如此,才能写得当时当地之情感思想,思想情感与语言的高度统一,使这事做不得假。一言以蔽之,不用当时语言,就很难表现当时人的真情感、真景物。唐人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很对,因为那时的人有“冠盖”,今人学之则虚假不实。他们说:“下马饮君酒”,也很对??他们确实是骑马的,今人抄得“骑马”诸字,自以为得意,往往滑稽。诸如此类的语言、事件、情感所具有的“诗意”,是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变化的,就是说,从“直观”到“想象”、从“实”到“虚”、从“眼前”到“久远”的变化增加了诗意??一种想象性空间。所以,这里有微妙处。诗人们正不必因为时语缺乏诗意而避讳。聂绀弩有一首诗写《球鞋》说:“不知吾足果何缘,一着球鞋便欲仙。山径羊肠平似砥。掌心鸡眼软如绵。老头能有年轻脚,天下当无不种田。得意还愁人未觉,频来故往众人前。”当时一老头穿上“球鞋”这般说,并无诗意,今日看来则具有“时代证明”的特点。再如他说“武斗文争事已非,又挑蟀蚁斗蛛蜚”,“武斗文争”事,当时再平常不过,今天看则转化为想象对象,“诗意”??“可想象空间”就来了。此事,值得思考诗歌语言的朋友捉摸。
        (三)情感思想的运作。以直为本,以曲为辅。“直陈”者“赋”也,故有“气”,“曲陈”者比、兴也,故多味。然唐诗重“风骨”,讲拙朴刚健、清新刚健、雅正,则是以“赋”为本,写诗又叫“赋诗”,深有以也。
         (四)格律处理。在唐诗中,当意思与格律矛盾时,诗人们大多尊重意思而突破格律,杜诗“以古为律”,目的恰在于“别裁伪体亲风雅”,为表达情思提供自由。附带可以提到宋代的苏轼??“以文为诗”,其实就是弱化形式制约,为表达思想情感提供自由。
          别的不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7-20 00:00 , Processed in 0.012390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