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其实,在刚进蜡月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在做各种过年的准备工作了,我是从蜡月初几吧,就开始打扫房间,除旧去尘,从厨房到方厅,从卧室到卫生间,统统打扫一遍;还不断地洗涤各种物件,什么穿过的或没穿过的衣物,床单床罩啊,窗帘啊;煮碗煮筷,抢购年货啊,早就准备亭当了。就等除夕的到来了。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所以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传说,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记得小时候,特别盼着过年。一进蜡月,妈妈便忙着煮碗煮筷,蒸馒头,蒸粘米豆饱,还要买好多的肉,把骨头剔出来,把肥瘦分开来,甚至要把一个正月里包饺子的馅都剁出来,到用的时候拿来即用,十分方便。我呢,就守在妈妈身边弄点好吃的填到馋馋的嘴巴里,或者守在爸爸身边,看他挥舞着墨笔在红红的纸上涮涮点点地写对子,帮他涮浆糊,给他打下手,看他把对联粘帖好,把年画粘帖好,心里美滋滋的。心里特别仰幕爸爸写得一手遒劲有力的毛笔字。最重要的是,爸爸总能给我们讲一些关于过年过节的故事。记得爸爸说啊,唐代,太宗有两位将军,一个是勇猛无比的尉迟敬德,一个是每战必胜的秦叔宝。传说太宗患病时,常听见有鬼呼叫,二将军自愿戎装守门,鬼不再来。太宗见二将军日夜把守辛苦,就命画工绘二人像悬于宫门,从此平安无事。没想到,二将军能镇鬼的故事很快传到民间,被人们尊为神并画在门上,于是就成了门神。当然,不同时代,门神的传说是不一样的。设立门神的目的本为驱鬼邪直到今天,春节贴门神画的风俗依然存在,不过,与其说是为了避邪,不如说是审美的需要。因为按着这种传统装饰大门,是一种社会性的祝福方式,人们首先感觉到的是喜盈门。 当然了,过年啊,除了除旧布新外,不管有没有钱,每年这时候都得给每人添置一套或一件新衣穿,哪怕是一双袜子也好,以示辞旧迎新。当然,最盼的是年三十,不但可以吃饺子,穿新衣服,还可以出去放鞭炮玩,拿压岁钱,那个爽啊,一玩就是通宵,就别提了。每当送神的时候,家家户户要燃篝火,放鞭炮,然后吃年夜饭。一般是吃饺子,以示团圆幸福。之后就可以自由玩耍了,要是累了,也可以休息。 过了年三十,就是大年初一了,这可是新一年的真正开始,叫春节。这一天,收拾亭当后,长辈们一般都要请出家谱,按照尊长次序焚香跪拜,祈求先人能够上天美言,保一家人平安幸福。他们在叩拜之前要净手,要整理得端端正正,神态庄重,表现出一副恭恭敬敬的样子。让人有一种肃穆感,崇敬感。之后就要带着礼品出去给自己的长辈给自己的亲朋拜年了,相互庆贺道喜,彼此祝福,一片和乐融融的喜庆气氛。 过了大年初一,就要属正月十五了最热闹了。元宵灯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当然,关于元宵节的说法也有不一,不一一列举。不过,元宵佳节,也是中国年的一大景观。相信看过《红楼梦》的人一定还会记得元春灯节省亲的那种热闹场面吧?的确,这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这样欢娱悠闲的日子,一直要持续到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过完了,这个传统的中国年才算结束。 当然,中国年,不但是我国最重大的传统节日之一,而且是最有亲和力的一个传统节日之一。唐人戴叔伦有诗: 除夜宿石头驿 [table=100%,#fffff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