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81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话] 浅谈网络诗词的兴起与发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12 17:2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网络诗词的兴起与发展
邱才扬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传统的文学传播模式--纸质印刷和散发,已经不能再适应时代迅速发展的需要了。代之而起的是所有古今中外的几乎包括所有优秀作品在内的文库海,都在网络上贮存着,只要轻点鼠标,瞬间便能找到平时须耗时数天甚或数月的大量数据。诗词,这一中国的传统国粹,也毫不犹豫地、不失时机地抢占了这一现代文学快速传播的平台。从有《诗经》开始到上个世纪末,几千年来,传播有限,发展更难。但“互联网的诞生为文学的传播和扩展提供了崭新的渠道,诗词也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迅速地登上了这班快车。网络诗词的出现,给冷寂的诗坛注入了一股强盛的创作活力,也为诗词走向大众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高速公路”。(何鹤《网络诗词之我见》)在短短的十几年间,网络诗词便迅速涵盖了我国几千年来的几乎所有诗词库存,所有出版过的存世的唐诗宋词也几乎都能在网络上找到。而以中青年为主的一个新的网络诗词创作群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它为我们继承传统,弘扬国粹,使格律诗词--这一中国特有的精粹,在网络上得以快速传播和快速发展。且网络诗词由于其写作的自由性、传播的快速性、讨论的平等性、海阔的包容性等等,都给诗词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一是写作的自由性。在网上的开放性、自由性、快捷性创作,能给作者带来极大的心身怡悦,有许多作者不以真实姓名出现,代之用网名。许多作者为了“充实自己的生活,寄托自己的理想,释放自己的情感。很多诗人已经告别了纸笔,开始习惯直接在网上进行在线写作”(何鹤同上)。既方便快捷,又可适时互相探讨交流,及时修改,容自由与娱乐于一体。
      二是传播的快速性。网上作诗可以随作随发,并且随时随地的进行修改,彻底改变了纸上印刷的许多弊病,从而获得了广大网友的喜爱。《上犹网诗风词韵》栏目去年在丹心版主的倡导下,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词“打油接龙”,得到了许多诗词爱好者的支持,他们随性而作,随口而出,即兴吟咏,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便成为了上犹网发帖最多的一幢最高楼,且其中也不乏佳作,就是明证。
      三是讨论的平等性。当今网络诗词有许多的平台、诗社、诗词网站等等,作者只要进入这个平台,发表了自己的诗词作品,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差不多都会得到大家的评论、意见,批评的或赞扬的,只要作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确地对待这些意见,对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提升创作水平、提高诗词质量,无疑地会得到极大的裨益。我自己就有这种深刻的体会,我将自己的诗词作品分别发到几个诗词论坛,大至国家级的、小到我自己家乡乡镇级的,都得到了许多网友,其中不乏行家、高手的指正,不断地修改自己的作品以求最佳,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四是海阔的包容性。网络诗词对作者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也没有设置什么门槛,只要你想写诗,不管是格律诗词也好、民歌、山歌也好,自由体、甚或打油诗也好,来者不拒,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而且在网上可以容纳不同的意见或建议,大家相互共存,也可相互欣赏,也可相互批评,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和进步,相得益彰。
      五是交友的广泛性。现实中,爱好和写作格律诗词的多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他们的活动范围相当有限,一般除了在诗社活动交流外,很少在其它地方得到认可,而一般的诗社活动时间也是很少的。所以,要提高诗词的写作水平往往很困难。而网络就不同了,,只要你将作品发到了网上,很快就会得到网友或诗友的称赞或批评,而且朋友来自懂格律的或不懂格律的都有,善意的批评和恶意的挖苦兼顾,但总的是善意的居多。且网络中的朋友绝大多数从未谋面,素不相识,说话一般也更直截了当,不会转弯抹角。只要你经常上网发表诗词作品,久而久之,便会有许许多多的诗友、网友与你相知,相互交流创作体会,可谓朋友遍天下了。
       综上所述,可以预见,未来的网络诗词必定会有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并且逐渐由老年人向中青年人转变,并逐步占领诗词(含格律诗词)的主导地位,并逐步走向引领诗词的潮流。所以,走进网络、重视网络、发展网络诗词也是我们中、老年人的首要任务之一。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开创网络诗词的新局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10-16 17:56:50 | 只看该作者
很客观全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11-20 10:22:56 | 只看该作者
i 不错,,确实客观全面..支持朋友的论点.顺致冬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11-24 13:05:35 | 只看该作者
文化传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4-11-27 05:46 , Processed in 0.015240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