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06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谈] [转]国士秦观二三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27 10:49: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士秦观二三事


文/林岫


国士,即“国之奇士”(颜师古语),通常指在某个时期武功卓越,扬旌万里,能荣勋百战,或者博古通今,文绩出众且道德高标者。《史记·淮阴侯传》说“诸将易得耳,至如(韩)信者,国士无双”,尊韩信为武国士。中华民族的文国士,数不胜数,历代都不乏其人;他们未必都有力挽国运于危难的莫大功勋,却能因其在文化领域的贡献和人格道德的魅力,让那个时期民族文化的一脉骚香正本清源,从而充实其民族文化的自豪感,焕发出璀璨的不朽光辉。

在吾国书画史中,为数代文家尊为“国士”的,有北宋诗词家、书法家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人。三十六岁始中进士,任国史院编修。后为奸佞蔡京等构害,与苏轼、黄庭坚等坐元祐党籍,遭放逐,逝于藤州(今广西藤县)。诗书家黄庭坚有诗曰“东南淮海维扬州,国士无双秦少游。欲攀天阍无九虎,但有笔力回万牛”,称秦观“国士无双”,对其诗词、文章、书法以及人品评价甚高。秦观非独精擅文词,亦善书法,颇得风华旷代的东坡赏识,谓其“草书有东晋风味”,“技道两进”,宋赵希鹄《洞天清录》评“淮海专学锺王,小楷姿媚遒劲可爱”,不仅称誉当朝,后世亦佳评多多,可惜其书法艺术因诗词文章盛名而掩,传世墨迹和刻石皆凤毛麟角,所以说北宋词人秦观是大书法家,就跟说唐代杜牧行书《张好好帖》曾是清代年羹尧大将军镇府之宝一样,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毕竟记得“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词)那份亘古温馨的读者,远比拜观过高邮文游台秦观碑廊的多,所以不管从什么角度研究秦观的书法艺术,绕来绕去,都离不开秦观那个博大的文学光圈。

秦观书法,远从“锺王”,兼熔颜真卿真行二体,遒劲萧散,自成一种风格。现今比较有代表性的秦观墨迹刻石,都异常珍贵。1996年年底台北故宫博物院曾经展出过罗家伦夫人张维桢女士捐献的重要文物,其中与东坡《前赤壁赋》的真迹同堂展出的还有一幅东坡的《墨竹图》,《墨竹图》的右上方为东坡题识:“元丰三年正月轼为子明秘校。”元丰三年,即1080年,当在东坡“乌台诗案”出狱后不久。东坡真迹,已属至珍国宝,令人意外而且震惊的是,在东坡题识之左侧偏中处,有秦观手书五绝一首,诗曰:“叶密雨偏重,枝垂雾不消。会看晴日后,依旧拂云霄。”单句成行,行楷书之,墨采奕奕,确如东坡所评“便有东晋风味”。此诗借物喻人,说劲竹虽然叶密枝垂,却无奈“雨偏重、雾不消”,曲婉表达出东坡当时被奸佞构陷的不幸遭遇。后半首宽慰东坡,寄希望于未来,实则亦是宽慰自己。借物抒情,二人的师生情谊,真挚感人。墨迹安然故在,不啻中华瑰宝有幸,亦秦观有幸。

此画上下,后来有清代张熊、赵之谦等七人题跋,可佐鉴真。张熊题跋最详:“赏闻苏文忠公善画竹,多摹神于月影之中,故落笔纵横,疏密自如,神妙之处,尽在画外,绝不落画家窠臼。此幅高不盈尺,萧疏几笔,墨气淋漓,正所谓天趣横生,莫名其妙,洵是真迹无疑也。”末署“辛未秋七月”,即清同治十年(1871)所题。既然经七百九十年后的清代诸家断定东坡画“洵是真迹无疑”,观秦观画上诗书墨迹,也应非赝品。

清嘉庆高邮州守师亮采所编的《秦邮帖》录有秦观的七古《墨竹》,凡二十二句,写竹即写人生,蔑视附势奴颜群丑落想奇特。诗中“一竿珍重几百缗,奚啻渭川三万亩。金锵玉戛空琴声,婢行奴颜谢花柳。得亭真从寂寞间,卓古高标压群丑。不须辨直致湘江,便觉满窗凉意透。挺然叶节抱风孤,顿应君子虚心受”,清健奇雄,最宜临风诵读,颐养浩气。高邮文游台碑廊有秦观此诗的草书刻石,计二十三行,字径寸许,末署“元丰三年上元日,淮海居士秦观识”。据《秦邮帖》所载清代阮元的题识说,“尝见无锡秦小岘司寇家藏少游《墨竹画卷》,且有题识。为嘱梅溪钱君(即清嘉庆诗人钱泳)审定之,钩勒一石,附于帖后,亦佳迹也”。元丰三年上元,即1080年(秦观三十二岁时)正月十五,与台北故宫博物院1996年展出的那幅东坡《墨竹图》题写时间几近相同。

据《冷斋夜话》卷一所言,东坡初未识秦观,时二十六岁的秦观听说东坡将重游淮扬,便自拟东坡语,并仿得东坡书法笔迹题写于山寺壁上。东坡至淮扬后漫步山寺,观壁上书,果然难以分辨,大吃一惊,不知何人所书。后来,逢孙觉(字莘老,黄山谷外舅)出示秦观诗词数百篇,东坡读之,忽然醒悟,叹曰:“向书壁者,岂即此郎耶(前番壁上题书者,难道就是这位青年)?”遂结翰墨之交。秦观能模仿东坡书法笔迹,东坡难辨,说明青年时期秦观的书艺水平已不简单。能预设此等特色出场,不卑不亢,缘于秦观聪明,拜谒心切,亦足见他对东坡倾慕久矣,神会颇深。

东坡慧眼识才,多次举荐过秦观,视秦观为博古通才。秦观不仅擅书,而且才气坌涌,以文学旁涉书画,评论颇多精到,真信“胸有熔炉,银铅锡皆归熔铸”。秦观著有《兰亭跋》、《史籀李斯书》、《论书帖》、《论仓颉书》等卓发深微的书法专论,又《浯溪中兴颂碑》、《观易元吉獐猿图歌》、《题騕褭图》等题画诗亦多抉微新见,绝非唯练手技而不闻艺道的书写家。例如题跋《汉章帝书》质疑大文豪、鉴赏家欧阳修的误断;又秦观《史籀李斯书》指误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又《跋怀素书》针对欧阳修批评怀素“弃百事而以学书为事”提出“主于文章学术”亦可“以艺目名家”;又《论书帖》对王安石和司马光书法的持正褒贬,以及“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侧笔取妍,往往丰左而病右”的见解等,至今犹觉切中肯綮。

著文以德以信,天经地义。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学者明眼藏私,非不识优劣真伪,只是没有胆量说出真正的观点,长此以往,兴伪乱世亦未可知。尤其是面对权势,文人不愿意违心为“皇帝新衣”捧场的,往往拿“为尊者讳”作个漂亮的借口。秦观则不然,颇有些“博学于文,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日知录》语)的自觉担当。所以,捧读其文,时怀恭敬,当不难领教其深情雅致之中透出的豪爽和胆魄来。

昔日读书,知清骨傲岸的大诗人杨万里过高邮,因敬服秦观题过“一州斗大君休笑,国士秦郎此故乡”,曾为之击节。笔者后来读到秦观的《书晋贤图后》短文,尤多感慨,遂愈加仰重秦观。

秦观此文,缘起于书画界大腕李公麟(字伯时,又字叔时)激赏一幅佚名作者的《晋贤图》事。

图中画一人举杯欲饮,余九人各作隐几、杖策、倾听、假寐、读书、属文状,皆“了无沾醉之态”。因为唐代书法家窦蒙的《画评》说起南齐画家毛惠远(顾恺之高徒)画过一幅《醉客图》(又名《酒客图》),后来流世不见,所以大画家李公麟一见《晋贤图》就先入为主,一口断定是毛氏的《醉客图》现世。因李公麟声名煊赫,众人遂深信不疑,竟“转相摹写”,不久就沸沸扬扬,“遍于都下(京城)。皆曰:此真《醉客图》也,非(李)叔时畴能辨之”。

秦观短文虽然仅三百七十四字,却胆气十足,据理凿凿地批评了大画家李公麟随意指认《醉客图》的谬误和弊害。当时认定李公麟走眼的,还有文人张耒(文潜),唯独秦观敢站出来直陈谬断,真正是一个“只论是非,不计利害”的君子。

李公麟轻率妄指,“出奇眩俗”,不过一家一时的谬误。仅此,秦观不会拍案而起。秦观愤愤执笔,不吐不快,是在于权威的轻率妄指已经误导了众人,而众人不但沉湎不悟,还在赞叹权威明眼,问题就比较严重。因为“指鹿为马”,固然荒谬,如果众人皆“视鹿为马”或者满社会干脆都“信鹿为马”,则是非颠倒,黑白莫辨,荒唐甚矣。

李公麟与秦观皆游学于苏轼门下,自有来往。宋徽宗(赵佶)手书的《元祐党籍碑》列司马光、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三百零九人为奸党,却未及李公麟和米芾,难免后人说道。之前,米芾的《西园雅集图序》记载图中除苏轼而外,共有十六人,其中“幅衣野褐,据横卷画(陶)渊明《归去来》者为李伯时(李公麟)”,又“坐于盘根古桧下,幅巾青衣,袖手侧听者为秦少游”。二位名士,素与苏轼、黄庭坚、苏辙等诗书画家交善。然而,据理以公,秦观敢吐真言,没有“为尊者讳”,何等不易。因为炮轰书画大腕和批评一般书画家,毕竟不同。面对硕大权威和文艺圈内的友人,纵秦观素不偏私,敢于直言真相,但面对世俗时风,胆识碰上私虑,都容易自陷“公理冒犯私交”的两难境地。著过《将帅》、《奇兵》、《兵法》等进策高论的秦观不会不懂“出奇制胜”的妙诀,所以当《晋贤图》摆在面前请他题跋时,说真话还是昧着良知跟着忽悠,秦观心里非常清楚。既然文法类同兵法,秦观自不难文笔夭矫,运丸如如,遂挥毫著此奇文。文中虽然没有直接写李公麟的态度,但插笔举“江南一僧”不识《金刚经》,反诬他人醉酒而文过饰非事,已经暗示了李公麟不认账,不买账,甚而倒打一耙的专横。

文尾以“叔时好古,博雅君子,其言宜不妄,岂评此画时方在酩酊邪”,说大师李公麟的论断本应没有虚妄,或许评画时因偶然酩酊大醉所误,给李公麟扔下一个台阶后,悻然退场,愿待公论。

书画小技,评论可以仁智各见,但也不能乱了是非。孰醒孰醉,孰正孰误,当然不能让那个“指鹿为马”的赵高说了算。虎王亦有打盹儿的时候,权威或会走眼犯错,若能正视正误,也是大勇丈夫。然而,李公麟硬要咬牙挺着,反诬秦观醉言,结果大丢其份儿。与大名鼎鼎的李公麟相比,秦观就是矮了一头的小人物。小人物有大胆魄大识见,且敢登高一呼,不亦大丈夫耶?书画之事不过品质真伪、水平高低而已,比不上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国事,然而瞪眼说瞎话,歪了公理,乱了是非,人心思伪尚伪,诚信何在?

文界对大作家林纾评骘诗文向有“一览众山小”的苛严之议,但林纾评《淮海集》至秦观《书晋贤图后》时悦然大服,说“凡负大名者,古书古画经其审定,人多不敢异议。龙眠精于画,而又博雅,未必无见而然。少游但以图中人状态,决其非醉,即由醉字生出波澜。至以钝僧比龙眠,书生自喻,由画中被冤之客,跌落(张)文潜及已,妙语横生。又将龙眠抬高,忽又疑他评画时亦是醉语,将一醉字弄玩如宜僚之丸,随心高下,真聪明臻于极地”,颇能深味秦观的苦心和胆魄。

宋元符三年(1100),因长期坎壈流离,愈加疲弊的秦观,终于等到奉旨放还,却在返途中,至光化亭,伤暑困卧,口渴呼水,水至一笑,就那样走了。秦观的最后一笑太过苦涩。高才难仕,锦绣湮没,已属不幸,最后方过半百,又体弱衰息,殁于方见希望之时,予后世才人留下了不尽的哀叹。

民间杜撰苏小妹招婿的故事,或许是同情者想对秦观作些补偿。多情的大才子秦观,在现实生涯中真的没有那么欢乐。入东坡学门,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幸也不幸。摊上因祸连坐的倒霉事竟然无怨无悔,甘愿受之,正气可敬。东坡《答苏伯固》文说“同贬(者)死去大半,最可惜者范纯夫(即范祖禹,五十八岁卒)及少游(五十二岁卒),当为天下惜之,奈何奈何”。因为极爱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词的尾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东坡曾题写于扇,跋语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意指万人难易秦观)”(见《苕溪渔隐丛话》卷十五),爱惜悲愤,溢于言外。一年后,东坡病逝常州。书画家米芾将秦观此词与东坡跋语一并书之,时誉“淮海词、东坡跋、米芾书”为“三绝”,后人刻于郴州崖壁以为胜概,也是为了纪念秦观。

慨叹“如此奇才,今世不复有矣”的黄庭坚曾赋“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怀念过当时由秘书省校对黄本书籍迁为“正字”(掌校典籍)的秦观的温饱,亦是惺惺相惜。此诗传出,催人泪下,千秋脍炙。秦观逝后五年,黄也逝于贬所。

又二十年,陆游母亲产前梦中忽晤秦观,故陆游诞生后赐名为游,字为“务观”。后来陆游题陈伯予所藏《秦少游画像》“晚生长恨不从公,忽拜英姿绘画中。妄欲步趋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又《题莺花亭》“沙外春风柳十围,绿荫依旧语黄鹂。故应留与行人恨,不见秦郎半醉时”,足见敬仰缅怀之情深。

又逝后五百余年,清代文学家王士禛重修文游台,赋《文游台杂诗》,双写秦观与东坡,“国士无双秦少游,堂堂坡老醉黄州。高台几废文章在,果是江河万古流”,又有《高邮雨泊》以“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祭之,雨中泪下,嘘唏而去。

又逝后八百六十年,即1961年的初春,毛泽东挥笔草书秦观《鹊桥仙》(现刻石立于高邮文游广场),书前在草稿上特地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画了重点圈号。同年三月视察南方,在专列上接见湖南省地市领导时,毛泽东特意谈到郴州的“三绝碑”,亦为国士秦观感慨了一番。

迄今,秦观已逝去九百余年。且不言世风,纵学术界书画界,面对诸多自诩“前无古人”的“新大师”“新仓颉”等,今日敢说真话如秦观之谔谔者惭不多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8-27 11:18:42 | 只看该作者
附:《秦少游词精品》目录

总序
前言
望海潮(星分牛斗)
望海潮(秦峰苍翠)
望海潮(梅英疏淡)
水龙吟(小楼连远横空)
八六子(倚危亭)
风流子(东风吹碧草)
梦扬州(晚云收)
一丛花(年时今夜见师师)
满庭芳(山抹微云)
满庭芳(红蓼花繁)
满庭芳(碧水惊秋)
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鹊桥仙(纤云弄巧)
菩萨蛮(虫声泣露惊秋枕)
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
千秋岁(水边沙外)
踏莎行(雾失楼台)
蝶恋花(晓日窥轩双燕语)
丑奴儿(夜来酒醒清无梦)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浣溪沙(香靥凝羞一笑开)
浣溪沙(霜缟同心翠黛连)
浣溪沙(锦帐重重卷暮霞)
如梦令(门外鸦啼杨柳)
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
如梦令(幽梦匆匆破后)
如梦令(楼外残阳红满)
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
阮郎归(褪花新绿渐团枝)
阮郎归(宫腰袅袅翠鬟松)
阮郎归(潇湘门外水平铺)
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
满庭芳(北苑研膏)
满庭芳(晓色云开)
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薄情种)
调笑令(并诗)·王昭君
调笑令(并诗)·乐昌公主
调笑令(并诗)·无双
调笑令(并诗)·灼灼
调笑令(并诗)·盼盼
调笑令(并诗)·采莲
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
虞美人(行行信马横塘畔)
点绛唇(醉漾轻舟)
点绛唇(月转乌啼)
临江仙(千里潇湘援蓝浦)
好事近(春路雨添花)
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
木兰花慢(过秦淮旷望)
御街行(银烛生花如红豆)
阮郎归(春风吹雨绕残枝)
画堂春(东风吹柳日初长)
海棠春(流莺窗外啼声巧)
忆秦娥(暮云碧)
菩萨蛮(金风簌簌惊黄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8-27 20:57:37 | 只看该作者

此书除注释外还有【辑评】,其中[近代]有王国维、俞陛云、吴梅、龙榆生、夏承焘、唐圭璋、缪钺、叶嘉莹、沈祖棻、程千帆等评语,很值得一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8-27 21:20:12 | 只看该作者
读了一些,感觉杜牧、李煜、柳永三人对秦观词风的影响不小。选出九首,再重温一下

望海潮(梅英疏淡)
八六子(倚危亭)
满庭芳(山抹微云)
满庭芳(碧水惊秋)
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鹊桥仙(纤云弄巧)
千秋岁(水边沙外)
踏莎行(雾失楼台)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8-27 21:42:41 | 只看该作者
望海潮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
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暗换,暗随;到人家,到天涯。前后极有对应,正所谓“两两相形,以整见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4-19 18:57 , Processed in 0.020161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