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闲话儒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5 02:07: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闲话儒学

说起儒学,人们首先是想到孔子。不错,孔子的确是儒家的创建者,但我要说的是孔子并非儒家精神的创始人。或者说,孔子所鼓吹的并非孔子所创。
儒,人所需者。最早的儒,是一种术士,是专门从事在人们在举行冠、婚、丧等仪式时的祭官。至少在商朝时已经有了。这些人有文化、懂规矩、尚礼仪。在社会上有着较高的地位。他们的行为举止也为人们所认同并学习。
孔子生于乱世之中,痛心于“礼崩乐坏”,渴望着社会能回到周朝初期的那种秩序。他一生所鼓吹的就是周礼,并身体力行地“克己复礼”。孔子及其弟子们编辑的书籍所讲述的主要也是周初时的事。同时,也没忘了从德才兼备的尧、舜、禹开始,以及周的始祖弃。
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舜:“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这是《史记》对二位先贤的赞誉。禹:更是中国史籍记载中功高德劭的完人。他们的故事和传说人们耳熟能详。
弃,这位周的始祖,他的出生就是个传奇。传说是其母踩了一巨人脚印而孕。出生后被母亲视为不祥而弃之荒野,又得到飞鸟走兽的保护,从而又被当成神来抚养。弃最大的功绩在于教会人们农耕,因而被封为后稷。后稷有个十二世孙,名叫公父,同时也是周文王的祖父。这位公父是姬姓氏族的首领,一向积善向义,深得民心。因不堪戎、狄的袭扰而率众迁至周原。不久便将这片土地变成了一方乐土,逐渐形成了一个国家——周。周最早的写法是上田下口,即土地和人口。公父之心可见一斑。公父有三个儿子:太伯、虞仲、季历。公父喜欢季历的儿子姬昌,而按规矩姬昌不可能得到传位。太伯和虞仲为了能实现其父的愿望便逃避到了南方荆蛮之地(后来开创了吴国)。姬昌即位后,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吕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在商纣时,被封为西伯。姬昌继承和发扬了祖先的良好品德,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为后来周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形于当时的天子纣,人心向背,周得天下是必然的。而姬昌的儿子姬发,正是顺应了民意,从而开创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与此同时,也制定比较完善的各项制度。在社会上也形成了以道德为准绳的良好秩序。
可以这么说,孔子的儒学所推崇的,其实就是从尧、舜、禹开始至周初时期的那些经过一千多年时间的演化,早已为人们所推崇的良好的制度、秩序、道德、习惯、标准等。孔子的儒学,其实也是先贤们所身体力行者。
“君君臣臣”,就是要求从君王到平民各守其本、各尽其责。为什么周在后来会出现“礼崩乐坏”?就是因为“君不君”,从而“臣不臣”了。因而孔子希望人们能够“克己复礼”,从个人的修为做起。《大学》里就说得很明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说的还是先贤。
所以说,孔子的儒学的核心——礼,其实并非孔子所创,而是一千多年间社会形成。孔子只是对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加以鼓吹。
儒学在孔子当时所处的“百家争鸣”的年代里并未得到人们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他所说的这些其实人们都已经知道,另一方面在弱肉强食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如果真按他说的办了会面临亡国的危险。但是,儒学是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淘汰所形成的,早已根植于人们的心里。虽经春秋、战国的战乱的破坏,却未能根除。因为儒学所推崇的东西都是美好的,是人们所向往的。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及后果。我认为,若不“焚书坑儒”,秦至少不会那么快灭亡。
秦国原本是边僻之国,东有齐、晋,南有楚,西有戎、狄,北有匈奴。可谓是强敌环伺。而秦能够逐渐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并最终统一了天下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原本的“百家争鸣”局面已渐式微,儒学逐渐又回到了社会的主流,其影响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文化,还影响到了军事。当时的齐、楚、燕、赵、韩、魏等国均受其影响。这一点可以从《孙子兵法》中得到应证。而军事一旦为文化所束缚,就无法使得战争机器发挥最大作用。秦没有受到儒学的影响,或者说影响很小。秦正因为强敌环伺而炼就了一支不择手段,一切为了胜利的强大的军队。这支不受传统文化约束的军队战胜那些受传统文化约束的军队是必然的。
统一天下后的秦始皇在施政过程中不断遭到儒家学者的反对和干扰,这让秦始皇很是恼火。他认为,秦所以能一统天下,就是因为没受儒家的影响,所以儒家是他大秦帝国能传世万代的阻力和祸害。加之当时法家推波助澜,灭儒也成了秦始皇消除心头之患的必然手段。然而秦始皇没有想到的是,统一六国后的秦与之前大为不同。原六国之人仍受到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影响,“焚书坑儒”是击毁原六国人心中最后的底线。使得原六国之人各念其故国。同时,也击毁了维系社会存在的秩序,才有了后来陈胜、吴广这样卑微之人居然敢于高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秦的灭亡原因自古就有多种说法。有说因其暴者。我说秦从来就暴,不暴秦无以立足于乱世并一统天下。那些不够暴的国家早就在春秋战国的战火中相继灭亡了。一说因其奢靡及修筑长城及阿房宫者。我说秦能够“鼎玉石、金块珠砺”,都是从六国王宫中搜刮来的,与普通百姓没什么关系。阿房宫是否如杜枚所写的那样根本无从考证。至今考古中并未发现有阿房宫存在过的实物证据。最起码,“蜀山兀,阿房出”就无法令人相信:蜀地木材肯定很多,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秦人是如何运这些木材的?秦始皇所下令修的长城只是把原六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其工程量虽大,但与原六国工程量相比只有减少而不可能增加。所以我说,秦之灭亡,“焚书坑儒”是其最重要的原因。当然,任何一个王朝的灭亡都是综合了多个原因,但应该说,秦之灭亡,“焚书坑儒”不仅仅是最重要的原因,也是一个重要的导火索。
儒家学说不仅是一种学说,它是历经三皇五帝至夏商周数千年的提炼与升华,并根植于华夏大地的一种维系着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准则。有了儒家学说的规范,社会才能和谐健康地发展,才能使得人们各守其本,安居乐业。
汉高祖建立汉朝后并未重视儒家,才有了“七国之乱”。 后来居然还出现了吕后篡汉这种奇事。后来虽有“文景之治”,也因为没有重视儒家而收效并不理想。直至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汉武帝接受了儒家的思想,从而也使得汉武帝领导下的大汉王朝从此走向了繁荣富强之路。汉,也成为了我们这一民族的名称。可以说,儒家思想为汉王朝的集权统治的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汉王朝终于能战胜强大的匈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之后的各朝各代多尊儒,并把孔子越捧越高,成帝成圣了。儒学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朱子的理学不但丰富了儒家学说,更是儒学推向了另一个顶峰。虽然朱子的理学并不那么靠谱,后世批评朱子理学者甚众。指责者批评朱子是歪曲了孔孟的原意。特别是在朱子批注的那些儒家经典著作中,仅凭自己的理解作注。这本来还没什么,算是一家之言吧。但在明代朝庭对儒学以朱子的批注为准,这就影响大了。这也使得后世学儒者多钻入了朱子的牛角尖,产生了不少的负面影响。
可以说影响中华几千年的儒学,是中华之魂,不尊儒学的社会必乱。满清所以比元蒙长久,也是因为满清不像元蒙不了解儒学在中华的地位。康熙不愧是一代明君,把儒学尊为至圣学说。从而结束了社会动荡,也开创了中华历史上最辉煌的“康乾盛世”。儒学渗入了中华的方方面面,不是任何人或任何团体所能消灭得了的。曾经有某团体为了鼓吹西方某学说而利用手中的论工具故意曲解儒家学说,把儒学妖魔化,最终在现实的逼迫下不得不重新尊孔尊儒。儒学,影响了过去中华几千年,也必将永远影响着中华的未来。天佑儒家,天佑中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5-10 18:36 , Processed in 0.015976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