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2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楼梦》诗论选评笔记(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9:59: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8.长诗起法(第五十回)
凤姐儿想了半日,笑道:“你们别笑话我,我只有一句粗话,下剩的我就不知道了。”众人都笑道:“越是粗话越好,你说了只管干正事去罢。”凤姐儿笑道:“我想下雪必刮北风,昨夜听见了一夜的北风,我有了一句,就是`一夜北风紧',可使得?"众人听了,都相视笑道:“这句虽粗,不见底下的,这正是会作诗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了多少地步与后人。就是这句为首,稻香老农快写上续下去。”
正如蔡先生所言,这是作者通过书中人物、情节的穿插说出来的写长律的经验。让识不得几个字的凤姐来说“粗话”,就显得既合情理,而又有趣。事实上,生长在四大家族这样的世家,凤姐就算识得字少一些,不太会舞文弄墨,要说对诗词写作的最基本手法都不懂,未免有点不符合实际了。书中之所以这样描写,这样安排,无非是突出另外几位女性的过人才气。放在现实生活中,黛玉、湘云、宝钗这样才学,只怕会领很多自命清高的士子们汗颜了。
其实不仅仅是长律的做法需要“不见底下的”,“而下留了多少地步与后人”,就算是写其他的体裁,起句一样需要如此安排。起句是当门一句,既要切题,还要为后门的内容留有余地。如果第一句就把话说满了,后面就无法闪转腾挪了。所谓“起、承、转、合”,就是要起句切题,留有余地。承句延续题目的内容,有所发展。转句感情流露,或直抒胸臆,或含蓄内敛、意兴闪烁。合句,万流归宗,情景交融,景为情设,情因景生。委婉可也,隽永有也。

19.设限难人(第五十二回)
宝钗因笑道:“下次我邀一社:四个诗题,四个词题,每人四首诗,四阕词,头一个诗题《咏太极图》限‘一先’的韵,五言律,要把‘一先’的韵都用尽了,一个不许剩。”宝琴笑道:“这一说,可知是姐姐不是真心起社了,这分明难人,若论起来,也强扭的出来,不过颠来倒去弄些《易经》上的话生填,究竟有何趣味。“
蔡先生言到:清代提倡理学,读‘经治《易》’的风气特盛,一些人用诗谈理,借以矜夸,全不懂得诗要形象思维,结果写出来的东西,貌似学问深奥,戳穿了看,”不过颠来倒去,弄些《易经》上的话生填“,味同嚼蜡。作全韵诗也是见之于清代的玩意儿,有一个叫吴曾贯的,他曾”用‘八庚’全韵为五律,不遗一字“,被称为“吴八庚”。
诗韵之中有许多生僻的、意义极特殊、极狭隘的字,若要用它押韵,更是非要“强扭”不可。所有的这一些,只不过是把诗当作炫耀本事和“难人”的文字游戏,可以说,与诗的本质毫无关系。作者在这里借用这一段对话,来揭穿和讽刺当时某些文人学士的恶劣诗风。现如今网络上的一些朋友,也喜欢用类似这样的东西来炫耀本领和为难别人。比如所谓的“诗钟”,回文诗,临屏作诗,限韵,设定诗题之类。如果是水平相差不多的几个人之间玩一玩,或者可以称之为风雅。如果是专心一意的弄这些东西,除了能显出你的文字功底很好,博闻强记以外,肯定不能显得你的写诗填词水平有多么的高明。

20.善翻古人意(第六十四回)
宝钗亦说道:“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所谓“人云亦云”当然是不可取,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不管是作诗还是做人,都不足效法。王安石的诗用“意态由来画不成”来称赞王昭君的美貌,觉得毛延寿画不出来,或者画不像很正常。这就属于翻出新意,与古人的悲王昭君和怨恨毛延寿不同。而欧阳修的诗说一个人的相貌亲眼所见尚如此,画不出或者画不像。那么万里之外就想“制夷狄”,岂不是痴人说梦?这又是一种翻出新意,用王昭君的这个事件,说明自己的一种想法。

21.杜诗亦多样(第七十回)
宝钗笑道:“所以你不通,难道杜工部首首只作`丛菊两开他日泪'之句不成!一般的也有`红绽雨肥梅'`水荇牵风翠带长'之媚语。”
作者在书中用这样一段对话,来说明一个人的作品不可能只有一种基调。杜诗确实很多沉郁悲怆,也有清丽秀媚之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样的句子沉郁悲怆,令人心生悲戚。而另外两首“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林花著雨燕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则显得清丽明快,秀媚动人。
其实不但是杜诗如此,很多前人的作品风格都不一样。这与生活经历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后主前期为帝王,作品是富贵闲人的做派。后期亡国之君,作品就是悲凉忏悔的基调了。同样因为经历不同,作品基调有所改变的还有柳永和李清照,柳七前期的洒脱不羁,风流蕴籍,后期的羁旅行役,景象开阔。李易安前期的小儿女情态,后期的暮年悲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5-7 22:26:5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非常好,对我很有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5-7 22:37:0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5-9 08:46:07 | 只看该作者
解析有致,激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8-8 05:21 , Processed in 0.017323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