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韵书与用韵——中华骚韵管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15:27: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韵书与用韵——中华骚韵管窥
黄正 余忠

    几千年来,中国文学的百花园中品系繁富,种类庞杂,摇曳多姿,各具神韵,缤纷出彩,不啻为一座博大精深的艺术宝库,令人眼花缭乱。这其中,诗词曲令、楹联歌赋更以汉字的四声八音铿锵特色而称雄艺壇,驰誉五洲。要想从事此类文体的创作,不将中国文字的声韵调门摸准参透是绝对过不了关的。为此,将汉字的声韵归类编目,形成体系,条理分明,以便写作韵文时严格按部查找、取用,这件先期工作就成了必须科目,也就是说,无论哪位诗人词家,只有在预先选择好、使用好韵书母本的前提下,所赋之诗词才能符合格律,才能具有诗词类作品的音韵特点,并由此而产生强烈的精气神这一艺术魅力。从古至今,将汉字分门别类归纳于各韵部的书籍统称韵书。就现有的资料而言,最早的韵书有魏•李登的《声类》十卷,晋•吕静的《韵集》,但这两部典籍已举世无觅,失传弥久。南朝梁•沈约著《四声谱》,且创立四声八病之说,为以后按声分韵的韵书奠定了基础。经考订,隋•陆法言的《切韵》原本有一百九十三韵,唐时只有残卷;唐人王仁昫根据隋本线索进行增订,编了一部《刊(勘)谬补缺切韵》,分一百九十五韵。宋•陈彭年等人再次修订《切韵》,收进二万六千多字,将其整编为二百零六韵的《广韵》。宋•丘雍等的《韵略》,拣取《广韵》中相对重要的字,作为当时科举考试之用,系《广韵》的略本,今不传。金•王文郁又把《广韵》并成一百零六韵,称“平水韵”,这也是科举考试专用的韵书。以上韵书皆为“反切”,都是以声分韵的,韵目繁多。声韵变迁,已与目前的语音不相吻合。现在仍押唐韵,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种架在诗人手上的桎栲,具有制约诗词艺术传承与进一步发展的阻碍作用,也就是说,千百年来,人们一贯遵循、使用的韵书已经到了亟需作出相应调整的地步。
    北宋声韵学家发现《广韵》分韵太琐碎,因而写了一部《四声等子》,将《广韵》的二百零六韵,按韵腹、韵尾相同或相似的韵归成一类,包括平、上、去、入四声在内,称为韵摄。共十六韵摄,亦即十六韵部,每一韵部选用一字作标目,提纲挈领,使诸韵归类,四声分明,这便是汉字语音首次以韵分类的创举,统前启后,作用自是不可估量。那时候,北宋词人的词作已出现同韵的阴、阳、上、去四声通押现象,这是以韵摄声的实践。如柳永、苏轼的《戚氏》所用“an”韵。此韵所属的“an”“ian”“uan”“ü an”四个韵及其阴、阳、上、去四声,根据文情变化,全部用在确切的地方,音色非常和美动听。清•戈载《词林正韵》即是依《广韵》标目和宋词实践的情况归纳撰写的,它以韵摄平、上、去声,分十四部,将入声单列为五部,此书与《四声等子》基本上一脉相承,对后人填词甚有影响。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成于宋后,是按北方音系所编,亦是以韵摄声,共列十九韵部。因北方语音中无入声韵,故将原来的入声字分派到阴、阳、上、去四声之中了。元曲即以此韵书为依据。正是从这里开始,韵书不再沿用反切注音,成为一大改革。后来的《十三辙》也是以韵摄声,分韵十三部。如将(衣、欺)“ i ”“ü””“er”、(中、东)“eng”“ong”两辙中的韵分开,恰巧与现在的韵母表上的分法基本一致。清代时,京剧唱词即以“十三辙”所属。京剧使用普通话已二百多年了,民间习惯上用“十三辙”,独有文人雅士想在科举场上风光耀世,坚守“平水韵”且不肯放手。
    在此,不妨简要地分析一下平水韵不够科学的一面。以声分韵通常是用平上去入四声分韵。问题是每一韵中基本上都有四声,那就势必要分成四韵或更多的韵。这是以目代纲;而以韵摄声,那四声又归于一韵,属于以纲代目。中华汉字,浩繁宏富,博大精深,一个韵部统领成百上千个单字,从一万四千九百个汉字中统计,“ i ”韵有二千一百零七个字,“ u”韵字有一千一百二十七字,“an”韵有二千一百九十九字,即使最少的“er”韵还有三十六字。这两种方法相比,孰优孰劣,一目了然。这样一分析,立马就显示出以韵摄声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平水韵”是依声分韵,所以多达一百零六韵。但从韵类上看,只有十几韵。如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上也只有三十五个韵目。归纳于十五个韵部。由此可见,以韵摄声的设韵方式,其优越性就不言而喻了。这里,我们再以韵例作番比较,单从“平水韵”中的平韵而言,就分为上、下两卷,共列三十韵部。卷之上的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卷之下的一先,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将一个“an”韵分成七个韵部。北宋柳永的《戚氏》词作中,早已将“an”“ian”“uan”“ü an”四韵归为一个韵部,而且四声通押了。再看看其它平声是怎样分韵的。卷上的十一真,十二文,卷下的十二侵当属“en”韵;卷下的二萧、三肴、四豪都属“ao”韵;八庚,九青,十蒸都属“eng”韵,全将一韵分成三个韵部了。而将一韵分成两韵的有六部;没有分的只有歌、尤两部。将十二个韵部分成三十个韵部。如果再加上其它三声的韵总共便是一百零六韵。按四声分韵是化整为零,将一韵部的字分成多份,离开韵书就极易发生混淆,要是参加科举考试的话,一首诗中牵扯到两个韵部(其实只是一个韵部),那么,本次赴试名落孙山已成必然,下一个三年再来京城应试吧!可悲夫?
    北宋的《四声等子》和词作实例都在金人王文郁之前,不作借鉴,只是墨守成规,沿用唐宋旧制,以声分韵,编成了“平水韵”这套清规戒律沿用至今。近代以来,国内推广普通话的声势浩大,不亚于秦始皇统一九州文字的力度。这股风潮至少也刮了七、八十年的历史了。实际上,元代时已为普通话的学习与推广作了铺垫,夯实了基础。汉语拼音方案在1958年2月11日,由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推行,方案采用二十六个拉丁字母,在字母表里规定顺序和名称,在声母表以及韵母表里规定拼法。也有声调。这便成了当今时代的一部韵书纲目,这无疑是中国语音发展史上的重大改革。使汉语语言、语音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更符合现实的需要,特别是已经通过应运而生的电脑、信息技术的普及与进化,普通话声韵的普及进一步凸显出来。
    上面已将中华汉字韵书的衍生、进化与发展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这里,再将怎样利用韵书赋诗填词的问题作个初步的探讨:
    每一个汉字都是由声母与韵母或单独一个韵母构成。汉字一字表示一个音节。将汉语所有的音节按韵类、声调,有纲有目,系统有序地组织起来,便成了写作韵文的工具书。为欲运用韵书,必须解读韵书,领会韵母的构成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逐步达到正确、灵活运用声韵的目的。
    汉语拼音方案中的韵母表乃是韵书的纲领,也是分析所有韵母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唯一依据。韵母表上的“a、o、e、i、u、ü”是六个单韵母,也是所有韵母构成的必要音素。声调就依次标注在这六个主元音上。韵母表上第一纵行的十二个韵母是代表韵部的。主元音“a”“o”“e”放在前面作韵腹,后面的部分是由元音或辅音构成的韵尾。单是一个元音的叫单韵母,带有韵尾的叫复韵母。第一横排的“i”、“u”、“ü”也是三个单韵母,亦可组成复韵母。在第一纵行只能作韵尾,二、三、四纵行是作“a”“o”“e”主元音之前的韵头。有韵头的复韵母只作从属韵母,不作代表韵部的韵母。从这里可以明显地看出,除第一横排外,其余各横排中的韵母均属一个韵部。属韵不可另立山头形成韵部,单韵母更不可以分成几个韵部。表中纯由元音构成的单、复韵母,过去有入声韵;由“n”“ng”两个辅音构成的复韵母中没有入声韵。现在没有了入声字,入声韵也就自然消失了。
    长久以来,诗坛上有三个韵母存在分歧。韵母表说明的第一条:“知、蚩、诗、日、资、雌、思”等的韵用i”,这就清楚地表明将这七个声母全部归属到“i”韵部,不再另设韵部。有人将“i”韵分成二韵或三韵,似乎无此必要。二是在第四横排中的“e”,表说明之三的文字标注的是当“e韵母单独使用时,都要将其写成‘ê’”。这就说明“e”与“ie”“ üe”中“e”读音相似,但也不能另列韵部,只可灵活掌握,合理取用,仍然同在一个韵部内。三是不在表中的“er”韵,此韵乃汉语中一个非常特殊的韵母,放在表内不伦不类,显得格外孤独,别扭。况且此韵的字数也很少,难成气候,表外说明之二提到这个问题。“er”的主元音是“e”,韵尾是声母“r”和“an”“ ang”韵母结构一样,应该立为一个韵部,至于用不用那是另外一回事。这样看来,表内连同表外共有十六个韵部。
    赋诗作词应以普通话语言声韵为准,古声韵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只能作为专门学习古典诗词和研究古代韵文之用,写作时不宜采用。在诗、词、曲的句末选用同韵,按一定的格式反复出现,音声回荡,协调和谐,形成“韵律”,吟诵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具有强烈的音乐感,能使人听觉得到美感享受。用韵应依韵部取韵,还要用得自然天成。韵的作用无非是诗文在整体上的和谐统一,不失美听。取单韵母作韵,其音素单纯而不失和谐统一;复韵母中韵腹与韵尾全同的,同样呈现出和谐统一的美。有韵头的复韵母,只要韵腹、韵尾全同,三个不同的韵头在里面串来串去,自然不会影响作品整体的和谐与统一。相反还能使作品在声色方面多些变化、活泼起来,增强听闻的美质享受!
    汉字语音复杂多变。“i”韵母中有舌面、舌尖、卷舌音之别。可以一种发音用韵,也可以取一种发音为主,其它配之。即使三种混用,也不会减少动听效果,因为它们的主元音都是“i”韵。“e”韵母在不同情况下有四个音素:①“e”、②“ie、üe”、③“ei”、④“en、eng”, “e”韵部有两个音素,但从属复韵母是加的韵头,韵头对严韵无关大局。韵母表是使分韵类别科学化。你可在韵部里分别用韵,根本没有必要再去分合、增减表内的韵部。
    过去的韵书有严韵、宽韵、通韵之分。韵腹、韵尾全同的叫严韵;韵腹相似,韵尾相同的称宽韵;韵腹与韵尾皆相似的叫通韵。现在一定要韵腹、韵尾全同才能建立韵部,所以,不存在严韵、宽韵、通韵之说了。只要按韵母表上十五个韵部用韵,都能获得统一美听的效果。从严用韵就限定了要依照韵母表上的韵部取韵。
每个韵母都含有不同的性格,“a 、o 、e”近似开放型气质,赋有阳刚之气,雄浑之质;“i 、u、ü”则具内敛型性格,饶有柔秀之姿,冷艳之美。其它复韵母均由这两类韵母阴阳组合,或多或寡,既见偏向,亦寓中和,可谓琳琅生色,各呈异彩。为此,用韵时也需根据所表达的内容,在情感上作适当的辨别和遴选。力求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吻合,才能提高作品的内在美和感染力。
    在汉文化园地里,也正是凭借汉字这些不同的性格的组合,才能使诗、词、曲、赋等塑造出众多不同艺术风格。而中华文化的精髓又正是借助这些摇曳生姿,奇妙绮丽,风情卓著、仪态万方的鸿文华藻才生发出引人入胜,冠绝人寰的艺术效果的。
    当然,诗家的认识总是有偏激的。有些用惯了入声韵的诗人对入声韵情有独钟,依恋不舍。如今,没有了入声韵,写到入声韵时,该如何处理?无需担心,元曲是依据宋词而产生,且早已在博大精深的大中华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其格律的严密程度并不逊于宋词。不少影响巨大,流传深广的篇章都丰韵久长,耀烨其华。且尤为值得我们借鉴、採纳与推广。在宋词里原来用入声韵的,元曲里一律运用仄声代替,对上声和去声的选用亦至为考究。如北曲的“叨叨令”、“塞鸿秋”、“骂玉郎”等全用去声作韵,而其声韵短促,收到了近似入声的效果;南曲“侍香金童”以入作仄,不标入声,作品照样精彩动人,不掩其华。元曲的特点是同部平仄通押最为普遍。北曲“小凉州”四平六去韵,“小桃红”四平四去韵,“卖花声” 两仄一平一去韵,无一不是以仄代入以及用韵成功的范例。同部的平仄通押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都有严格规定。况且宋词从总体来说,用入声韵的只占少数,而入声又同列于仄声之内,并且常说“仄韵宜用入声韵”,这说明并非一定要用入声韵。另外,宋词中,入声作平声的情况也时有出现,实因当时的语音与唐代已经起了变化。时代在发展,今天的普通话早已没有入声字了,用仄声替代入声,是现实的需要。更何况,举国推崇的普通话本身也是平分阴、阳,仄别上、去,只要在声调上作些创意,既符合时代潮流,更具有一番情趣。
    诗词是门艺术,努力追求美感乃是一切艺术门类最本质的需求。美的原则是“对比统一”。 而声和韵则是一对自然天生的“双胞胎”,韵用得纯一,是严了,但声也应作相应考虑,不可顾此失彼。1722年,德国作曲家巴赫以十二平均律作了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由于十二个半音音程纯一而忽视了对比,曲调固然非常柔和,但却失去了相应的激情,作品没有生气。由此观之,诗词类作品的“对比”与“统一”必须同时兼顾,运用得当,相得益彰,才能使作品完美,臻其魅力。
一部韵中包含几个韵母,呈现出诗韵的微妙变化,才会使韵统而不死,更为动人。韵母表是符合艺术规律的,要正确领会声韵的精神实质,不要偏颇,免致极端,立足于增强诗词作品的艺术张力。
    诗词的声韵应根据诗文情感的需要组织,主要是得有节奏,有韵律,有局部对比,有整体统一。既有一定的规律性,又离不开出乎意外的巧安排,再辅之以文字修养功夫,勤于实践,慎于思索,巧于归纳,就定能走进诗词艺术的殿堂,创作出贴近生活,符合时代特色的优美作品。
    泱泱中华,诗的国度。悠悠史海,文萃明珠。回眸以往,一代又一代先贤们通过不懈努力,创下了光耀四海流芳千古的诗词绝学,也为后人树立了一堵巍然挺立高耸入云的丰碑,更为炎黄子孙留下了一座永远采掘不尽的艺术宝库。如今,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在这个科技突飞猛进的背景下,作为龙的传人,我们绝对没有丝毫躺在前人编织的光环里沾沾自喜,故步自封,裹足不前的理由,相反地倒担负着在现有的基础之上继续进取,奋发作为,再创新辉的使命。为中华民族创造更多的千古绝唱。为这一时代的历史留下辉煌异彩!这既是时代的赋予,又是历史的重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使命神圣,毋容懈怠。每一位有良知的志士仁人,都应使自身的价值有所体现,对民族的未来有所交代,对国家的大业卓有建树,激励立足超越的志向,确立“舍我其谁”的雄心,发杨学海竞渡的劲头,展示敢于创新的风采,圆我实现振新中华的美梦,使万里神州真正成为永葆青春的诗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7-5 22:15 , Processed in 0.027030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